急性呼吸衰竭的救治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机械通气、治疗原发病及其他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需清除分泌物;氧疗要根据情况选方式;机械通气分无创和有创;治疗原发病针对不同病因;其他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和合理液体管理,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处理。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分泌物:对于有痰液等分泌物堵塞气道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措施清除。如清醒患者可鼓励其咳嗽、咳痰;对于咳痰无力者,可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昏迷患者可通过吸痰器等设备进行吸痰,以保持气道通畅,这是改善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功能的基础步骤,因为气道通畅才能保证气体有效进出肺部。不同年龄患者的呼吸道特点不同,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在清理分泌物时需更加轻柔、谨慎,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二、氧疗
吸氧方式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一般来说,轻度呼吸衰竭可采用鼻导管吸氧,中等或重度呼吸衰竭可能需要面罩吸氧等方式。氧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状态。例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需要低流量持续吸氧,以避免高流量吸氧抑制呼吸中枢;而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可能需要较高浓度的吸氧,但要注意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对氧疗的耐受性和需求有所差异,新生儿的氧疗需要严格控制氧浓度和流量,防止氧中毒对其未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造成损害。
三、机械通气
无创机械通气:适用于病情相对较轻、能够配合的患者。通过面罩等设备给予正压通气,帮助患者改善通气和氧合。例如,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无创机械通气可减少气管插管的需求。但对于意识不清、呼吸微弱等不适合配合的患者则不适用。
有创机械通气:对于病情严重、无创通气无效或不能配合无创通气的患者,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即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况,但也存在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在儿童患者中,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需要特别注意气道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因为儿童的气道更娇嫩,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四、治疗原发病
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如果是肺部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可能由肺炎链球菌等引起,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医院获得性肺炎可能由耐药菌引起,需要选用针对性更强的抗生素。如果是气胸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以排出气体,改善胸腔内的压力,恢复肺的通气功能。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原发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可能不同,比如儿童的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其病原体种类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
五、其他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补充营养,以维持患者的体力和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的营养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需要更加注重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液体管理:要合理控制液体入量,避免过多输液加重心肺负担,但同时也要保证机体的基本生理需求。根据患者的电解质、尿量等情况调整液体的成分和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包括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例如,对于心功能不全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液体管理尤为重要,需要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并注意电解质的平衡,防止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患者的液体管理需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和基础疾病进行个体化调整,婴儿的液体管理要更加精细,防止液体过量或不足对其循环和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