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与一般炎性疼痛在病因、疼痛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方面存在区别。癌痛由肿瘤本身或治疗相关因素引起,呈慢性、进行性加重,靠肿瘤相关检查明确,需针对肿瘤综合治疗及按三阶梯止痛;一般炎性疼痛由感染、创伤等致炎引发,急性起病急、慢性波动,靠炎症相关检查明确,针对炎症病因治疗及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
癌痛:主要由肿瘤本身直接侵犯或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如肿瘤侵犯骨组织可导致骨痛;或肿瘤产生并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以及肿瘤治疗相关因素引起。例如肺癌转移至肋骨时,肿瘤细胞浸润破坏肋骨及周围组织引发疼痛,其发生与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不同类型肿瘤导致癌痛的机制各异,如肝癌可能因肿瘤增大压迫肝包膜等结构产生疼痛。各年龄段、不同性别、有肿瘤病史或家族肿瘤史等人群均可能出现癌痛,生活方式如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进而引发癌痛。
一般炎性疼痛:多由感染、创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导致。比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炎症因子如前列腺素等释放,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外伤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后出现炎性渗出等改变产生疼痛。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受伤、接触病原体等情况可能诱发一般炎性疼痛,既往无肿瘤病史是与癌痛在病因方面的重要区别点。
疼痛特点方面
癌痛:通常呈现慢性疼痛的特点,持续时间较长,可呈进行性加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刺痛、胀痛等。例如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初期可能为间歇性钝痛,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变为持续性剧痛。癌痛的部位与肿瘤的部位相关,肿瘤转移至不同部位则疼痛部位相应改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肿瘤引起的癌痛可能因表达受限等情况需更细致评估,老年患者癌痛可能因合并其他疾病而表现不典型,但总体持续且可能逐渐加重的趋势明显。
一般炎性疼痛:急性炎性疼痛起病急,疼痛较剧烈,如急性阑尾炎初期的右下腹痛,疼痛性质多为锐痛、跳痛等;慢性炎性疼痛相对持续时间较癌痛短,且疼痛程度相对癌痛可能有波动,与炎症的活动程度相关。其疼痛部位与炎症部位一致,随着炎症的控制,疼痛可逐渐缓解或减轻。不同年龄、性别因炎症原因不同疼痛特点有差异,如青少年自身免疫性炎症可能有特定的疼痛表现及变化规律。
辅助检查方面
癌痛: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肿瘤的病灶、转移灶等,如PET-CT能更敏感地发现肿瘤的存在及转移情况;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某些肿瘤有辅助诊断及监测癌痛相关肿瘤病情的作用,如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升高等。不同年龄患者因身体结构、肿瘤发生部位等差异,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表现会有不同,儿童肿瘤患者影像学检查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选择更合适的检查方式。
一般炎性疼痛: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炎症部位的组织水肿、渗出等改变,如超声可发现软组织炎症时的肿胀等情况;实验室检查中感染性炎症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自身免疫性炎症有相应自身抗体等指标异常。一般炎性疼痛的辅助检查结果主要围绕炎症的存在及炎症的性质等方面,与癌痛通过肿瘤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有明显区别。
治疗原则方面
癌痛:治疗需针对肿瘤进行综合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控制肿瘤生长,从而缓解疼痛,同时可使用镇痛药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痛三阶梯止痛原则选用合适的镇痛药物,如轻度癌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癌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癌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在镇痛药物选择上需特别注意,儿童癌痛镇痛需选择儿童适用的镇痛方案,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导致不良反应。
一般炎性疼痛:治疗主要针对炎症病因,如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性炎症,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自身免疫性炎症等,同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症状,炎症控制后疼痛多可缓解。一般炎性疼痛治疗中根据炎症类型选择相应的对因治疗措施,与癌痛的肿瘤针对性治疗有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