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疾病、年龄、吸烟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方面家族遗传倾向如林奇综合征会增加风险;饮食中高脂肪低纤维、过量饮酒不利;肠道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易诱发;年龄增长使发病率升高;吸烟产生致癌物质增加风险,需针对各因素采取相应预防筛查措施。
一、遗传因素
1.家族遗传倾向: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研究表明,林奇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会使细胞在DNA复制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进而增加了大肠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家族中有大肠癌患者的人群,其亲属患大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升高。例如,若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患大肠癌的,那么个体患大肠癌的相对风险会增加2-3倍。对于有这类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大肠癌的筛查,比如从较年轻的年龄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等。
二、饮食因素
1.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同时,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与其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在西方饮食模式中,肉类、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摄入量大,而蔬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不足。对于这类人群,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油、高糖食物的摄取,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2.过量饮酒:酒精会损伤肠道黏膜,并且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间接增加肠道癌变的可能性。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比不饮酒人群明显升高。男性每天饮酒量超过50克(相当于50度白酒100毫升),女性每天饮酒量超过25克,持续多年后,患大肠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此,有长期大量饮酒习惯的人群应尽量减少饮酒量,最好戒酒,以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
三、肠道慢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不断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增加了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从而导致大肠癌的发生风险升高。一般来说,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的异常病变,如发现有异型增生等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等,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2.大肠腺瘤:大肠腺瘤是大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但它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研究显示,大约70%的大肠癌是从腺瘤演变而来的。大肠腺瘤的大小、数目等因素与癌变风险相关,较大的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以及多发性腺瘤的癌变风险更高。对于发现有大肠腺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内镜下切除等治疗,以阻断其向大肠癌发展的进程。
四、年龄因素
1.年龄增长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肠黏膜的细胞更新速度减慢,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一般来说,大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在50-75岁这个年龄段,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应将大肠癌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中,如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大肠癌或癌前病变。
五、吸烟因素
1.吸烟与大肠癌的关系:吸烟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苯并芘等,这些物质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肠道,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2倍。对于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同时,其亲属也应关注自身的大肠癌筛查情况,因为二手烟也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