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会引发牙龈出血、红肿、牙周袋形成、牙齿松动、口臭等表现,这些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比如青少年因激素变化等易牙龈出血,老年人因口腔卫生等问题易牙龈红肿等,有牙周炎病史或全身性疾病等情况会使相关症状更易出现或加重。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使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出现牙龈出血;老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等原因,也较易出现。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口腔卫生不良,不按时刷牙、漱口,导致牙菌斑、牙结石堆积,也会刺激牙龈引起出血。
病史:有牙周炎病史的人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容易再次出现牙龈出血;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但这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需注意区分。
牙龈红肿
表现:牙龈颜色发红、肿胀,正常牙龈呈粉红色且质地坚韧,牙周炎时牙龈组织充血水肿,颜色变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体积增大。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儿童青少年可能因菌斑堆积等原因出现牙龈红肿;老年人由于口腔组织退化等因素,也可能出现。
生活方式: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是主要诱因,此外,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等也可能加重牙龈红肿;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出现牙龈红肿,即妊娠期龈炎,属于特殊生理期的表现。
病史:有牙周炎病史的人牙龈红肿易反复发作;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出现牙龈红肿且不易消退。
牙周袋形成
表现:牙周组织在炎症作用下,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病理性加深的牙周袋。通过牙周探诊可以发现牙周袋的深度,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不超过3mm,牙周炎时可超过3mm,且探诊时可能会有出血、溢脓等情况。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逐渐出现生理性退变,牙周袋形成的风险增加;青少年时期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等,也可能较早出现牙周袋。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促进牙周袋的形成和发展;口腔卫生差、有不良修复体等情况,会导致局部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加速牙周袋形成。
病史:有牙周炎病史的人牙周袋容易反复形成和加深;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全身状况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和防御,牙周袋更易出现且难以控制。
牙齿松动
表现:随着牙周炎的进展,牙槽骨逐渐吸收,支持牙齿的力量减弱,牙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早期可能只是在咬硬物时有轻微松动感,后期松动度逐渐加重,严重时牙齿可自行脱落。
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牙槽骨吸收较多,牙齿松动相对常见;青少年时期如果患有侵袭性牙周炎,牙齿松动可能进展较快。
生活方式:不良的咬合习惯,如夜磨牙、偏侧咀嚼等,会加重牙齿的负担,加速牙齿松动;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等,可能对牙周组织有一定影响,增加牙齿松动的风险。
病史:有牙周炎病史且病情较重的人牙齿松动风险高;有颌骨肿瘤等局部病变病史的人,可能因病变影响牙周支持组织导致牙齿松动。
口臭
表现:口腔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是由于牙周袋内细菌繁殖产生腐败物质,以及牙龈炎症等原因导致。口臭可能是牙周炎的一个伴随症状,且不易通过简单的口腔清洁完全消除。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儿童青少年如果口腔卫生差,也可能因菌斑堆积等产生口臭;老年人由于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等原因,口臭相对常见。
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食用葱蒜等刺激性食物后,口臭可能加重;不注意口腔卫生,长时间不刷牙、漱口,会使口臭持续存在;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也可能出现口臭,即妊娠期口臭。
病史:有牙周炎病史的人容易出现口臭且较难缓解;有鼻窦炎、胃炎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因相关因素导致口臭,但需注意区分口臭的来源是否与牙周炎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