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发病机制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好发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预防要找并避过敏原等,护理要避免刺激等;冻疮由寒冷引起,局部初期为红斑或肿块,严重有水疱等,全身重者有全身症状,好发于儿童等,需与多形红斑鉴别,预防要保暖等,护理要正确处理受冻部位等。
冻疮:是由于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与长期寒冷导致皮肤血管收缩、血流淤滞有关,局部皮肤组织缺氧,影响细胞代谢,严重时可导致血管损伤、细胞坏死。此外,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鞋袜过紧等因素会增加冻疮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自觉剧烈瘙痒。搔抓后皮肤破损,形成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迁延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皮损特点为皮肤肥厚粗糙,表面粗糙,有苔藓样变,常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皲裂,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冻疮:
局部表现:常见于手指、手背、足趾、足背、耳廓、鼻尖等部位,初期为局限性红斑或青紫色肿块,触之冰冷,压之褪色,去压后恢复较慢。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肿胀加剧,皮肤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或溃疡,有明显疼痛感。
全身表现:严重的冻疮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尤其在儿童中,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好发人群及部位
湿疹: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均可发病,但婴幼儿及儿童相对更易患湿疹,好发部位不固定,可发生于体表各处。
冻疮:儿童、青年女性、户外工作者等更易发生冻疮,常见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指、手背、足趾、足跟、耳廓等。
诊断与鉴别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病程等进行诊断,一般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较单一,去除病因后易治愈;神经性皮炎常有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疹,瘙痒呈阵发性;特应性皮炎常有家族过敏史,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特应性疾病表现。
冻疮:根据冬季发病、暴露部位发生的局限性红斑、肿胀等表现,一般不难诊断,需与多形红斑鉴别,多形红斑皮疹呈多形性,有靶形红斑,好发于春秋季,无寒冷接触史。
预防与护理
湿疹:
预防:注意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某种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尽量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保持皮肤清洁湿润,可适当使用保湿剂;注意调整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
护理: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急性湿疹有渗出时,可使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冷湿敷;慢性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药物,若皮肤有皲裂,可使用保湿且有修复作用的护肤品。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搔抓,可剪短指甲或戴手套。
冻疮:
预防:冬季注意保暖,保持皮肤干燥,可穿戴保暖的手套、袜子等;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易患冻疮的人可在寒冷季节来临前,适当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或护肤品,如辣椒酊等,但儿童应谨慎使用。
护理: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热水浸泡或取火烘烤;未破溃的冻疮可使用维生素E软膏、冻疮膏等涂抹,已破溃的冻疮可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儿童冻疮患者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且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