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与湿疹均为常见皮肤疾病,神经性皮炎病因不明,表现为特定部位苔藓样变、剧痒等;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皮损多形、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等,二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诊断鉴别、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诊治及护理。
一、定义与病因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等)、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局部刺激(如衣领摩擦、搔抓等)等有关,好发于中青年,无明显性别差异。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外界刺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二、临床表现
神经性皮炎:
皮肤损害初起为与皮纹一致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质地坚实而有光泽,久之丘疹融合成片,形成苔藓样变,病变部位皮肤干燥、肥厚,边界清楚。
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眼睑、腘窝等部位,常呈对称性分布。
自觉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湿疹:
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以红肿和渗出减轻、结痂、脱屑为主;慢性期则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但仍有阵发性剧痒。
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部位。
三、组织病理学差异
神经性皮炎: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等。
湿疹:急性期表皮海绵形成,棘层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可见水疱;慢性期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神经性皮炎:根据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好发部位、阵发性剧痒等特点不难诊断。
湿疹:依据多形性皮损、对称性分布、瘙痒剧烈、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等特点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神经性皮炎需与慢性湿疹、银屑病等鉴别,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皮损浸润肥厚不如神经性皮炎显著,苔藓样变不如神经性皮炎典型;银屑病皮损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
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单一,去除病因后易痊愈;神经性皮炎与湿疹的鉴别如上述。
五、治疗原则
神经性皮炎:
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
对于肥厚顽固的皮损,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等。
湿疹:
寻找并去除诱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
急性期无渗出时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软膏等,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病情严重者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但需谨慎使用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神经性皮炎或湿疹时,由于皮肤薄嫩,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如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以免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搔抓,可剪短指甲或戴手套,家长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易出现皮肤干燥等情况,治疗时要注意保湿,外用药物选择要谨慎,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药物强度,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全身情况,如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孕妇:孕妇患神经性皮炎或湿疹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外用保湿剂、弱效糖皮质激素等,避免使用系统应用的抗组胺药及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