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总称,70%-80%由病毒引起、20%-30%继发细菌感染,儿童、老年人等因自身因素易患,有局部和全身等临床表现,靠病史等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可通过增强体质等预防。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定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广义的上呼吸道感染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等。狭义的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与病原体
病毒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约占20%-30%,细菌感染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时易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也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且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治。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过度劳累、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头痛、肌痛、乏力等。一般发热持续1-3天。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高热、惊厥等;婴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烦躁不安、拒食等,局部症状相对不明显;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不典型,常以全身症状为主,如乏力、纳差、低热等,呼吸道症状较轻。
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血常规等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增高。
鉴别诊断:需与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等鉴别。流行性感冒有明显的流行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如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等,而普通感冒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发作常与接触变应原有关,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一般表现及病原体感染证据。
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和劳累。
对症治疗:如有发热、头痛、肌痛等,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鼻塞、流涕可选用减轻鼻充血的药物,如伪麻黄碱等;咳嗽无痰者可用右美沙芬等镇咳,咳嗽有痰而不易咳出者可用溴己新等祛痰。
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等。
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增强体质: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耐寒能力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
避免诱因: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免疫调节药物:对于经常、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老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