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静息下不能维持正常气体交换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相应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血气分析分Ⅰ型仅缺氧PaO<60mmHg且PaCO正常或降低常见换气障碍疾病、Ⅱ型既有缺氧又有CO潴留PaO<60mmHg且PaCO>50mmHg多由通气障碍引起,发病机制有通气功能障碍包括限制性通气不足因胸廓畸形等致胸廓扩张受限肺容积减少通气量降低和阻塞性通气不足因气道狭窄阻塞致气流受限,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因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或速度减慢如肺炎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如肺栓塞致通气/血流比例异常,常见病因有呼吸道、肺组织、肺血管、胸廓与胸膜、神经肌肉疾病,特殊人群儿童多因呼吸道感染等病情变化快,老年人常与基础疾病相关代偿差病情变化快,孕妇需考虑妊娠对呼吸及胎儿影响。
一、呼吸衰竭的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肺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在静息状态下也无法维持正常气体交换,从而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呼吸衰竭的分类
(一)按血气分析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仅有缺氧表现,无二氧化碳潴留,血气特点为氧分压(PaO)<6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正常或降低。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肺炎、肺纤维化等。
2.Ⅱ型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血气特点为PaO<60mmHg且PaCO>50mmHg。多由通气功能障碍引起,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哮喘等。
三、发病机制
(一)通气功能障碍
1.限制性通气不足:因胸廓畸形、呼吸肌疲劳、胸腔积液等导致胸廓扩张受限,肺容积减少,通气量降低。例如严重胸廓畸形患者,胸廓活动受限影响肺的正常扩张。
2.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气流受限,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气道因炎症、黏液分泌增多等出现狭窄,通气阻力增大。
(二)换气功能障碍
1.弥散障碍: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或速度减慢,如肺炎患者肺组织发生炎症病变,肺泡面积减少,影响气体弥散。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情况下通气与血流比例约为0.8,当肺栓塞时,部分肺血管堵塞,血流减少,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增大,出现无效通气;而肺部炎症区域血流正常但通气减少时,通气/血流比例减小,形成肺内分流,影响气体交换。
四、常见病因
(一)呼吸道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时,气道炎症加重、黏液分泌增多,导致气道阻塞,通气功能下降;重症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狭窄,引起通气障碍。
(二)肺组织病变
肺炎时肺组织发生炎症,影响气体交换;肺水肿患者肺泡内充满液体,阻碍气体弥散。
(三)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时肺动脉被血栓等堵塞,导致部分肺组织血流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四)胸廓与胸膜疾病
胸廓畸形使胸廓活动受限,影响肺的通气;气胸时胸腔内积气压迫肺组织,导致肺萎陷,通气功能下降。
(五)神经肌肉疾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肌无力,通气不足;重症肌无力患者呼吸肌受累,影响呼吸功能。
五、特殊人群特点
(一)儿童
儿童呼吸衰竭多因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等引起。儿童呼吸频率快,病情变化快,需密切关注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等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应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呼吸衰竭常与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相关,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有无精神状态改变等,因为老年人对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能力下降,病情易恶化。
(三)孕妇
孕妇呼吸衰竭需考虑妊娠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妊娠中晚期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膈肌,影响肺的通气。同时要关注对胎儿的影响,及时干预,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