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损伤在核磁上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包括韧带形态改变(连续性中断、增粗或变细)和信号改变(T2加权像高信号、异常信号填充);间接征象有膝关节腔及髌上囊积液、膝关节结构改变(胫骨髁间隆起改变、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平台相对位置改变),需综合考虑直接、间接征象及患者相关因素来准确判断前交叉韧带损伤情况。
一、前交叉韧带损伤在核磁上的直接征象
1.韧带形态改变
连续性中断:正常前交叉韧带在核磁图像上呈现出连续、均匀的条索状结构。当发生损伤时,可见韧带的连续性出现中断,表现为原本连续的韧带信号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或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均可观察到。例如,在矢状位MRI图像上,正常前交叉韧带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起始,向前内下方走行止于胫骨髁间隆起前方,若出现连续性中断,就提示前交叉韧带可能发生了撕裂等损伤。
韧带增粗或变细:损伤后的前交叉韧带可能出现增粗现象,这是因为韧带损伤后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等导致韧带体积增大;而部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变细,这可能是由于韧带纤维的断裂、丢失等原因。在T2加权像上,增粗的韧带往往表现为信号增高且体积较正常增大,变细的韧带则信号相对减弱且体积缩小。
2.韧带信号改变
T2加权像高信号:正常前交叉韧带在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当发生损伤时,由于韧带内出现水肿、出血等病理改变,在T2加权像上会表现为高信号。例如,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时,损伤区域会出现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影,而完整的韧带部分仍保持低信号。
异常信号填充:在一些严重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可出现异常信号填充在原本韧带的位置。这是因为损伤后韧带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被一些非韧带组织所取代,在核磁图像上表现为与正常韧带信号不同的异常信号影,可能是混杂的高信号或其他异常信号。
二、前交叉韧带损伤在核磁上的间接征象
1.膝关节腔及髌上囊积液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常引起膝关节的炎症反应,导致膝关节腔及髌上囊出现积液。在核磁图像上,表现为膝关节腔和髌上囊内有长T1、长T2信号影。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积液的表现影响不大,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膝关节结构相对较嫩,积液可能会相对更明显一些。例如,儿童前交叉韧带损伤时,可能更容易观察到较明显的膝关节腔及髌上囊积液情况。积液的出现是因为韧带损伤后,滑膜受到刺激,分泌过多的滑液,积聚在膝关节的相应腔隙内。
2.膝关节结构改变
胫骨髁间隆起改变: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前方,当韧带损伤时,可能会导致胫骨髁间隆起的信号改变或形态改变。例如,在矢状位MRI图像上,正常胫骨髁间隆起清晰,而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可能出现胫骨髁间隆起的信号异常,如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或者由于韧带牵拉等原因导致胫骨髁间隆起的形态发生微小变化。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其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胫骨髁间隆起的改变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这类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应力较大,损伤更容易导致结构改变;而对于长期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群,损伤后胫骨髁间隆起的改变可能相对较轻。
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平台相对位置改变:前交叉韧带主要起稳定膝关节、防止胫骨过度前移等作用。当韧带损伤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能出现股骨外侧髁和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异常。在核磁图像上可以观察到胫骨相对于股骨出现过度前移等情况,这是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不稳定的间接表现。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和成年人,由于骨骼发育程度不同,这种相对位置改变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韧带损伤后相对位置改变的程度可能与成年人不同,且儿童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损伤后的表现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年龄阶段来综合判断。
总之,通过核磁检查观察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征象,需要综合考虑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准确判断前交叉韧带是否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