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子宫肌瘤是30-50岁育龄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病因与激素水平、遗传、干细胞功能失调有关,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方式,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育龄女性要评估妊娠风险,绝经后女性要防恶变,有家族史女性要定期检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多发性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数量通常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不过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消退。
二、发病原因
1.激素水平: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妊娠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肌瘤会迅速增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肌瘤一般会停止生长甚至萎缩。
2.遗传因素:部分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比如母亲患有该病,女儿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联。
3.干细胞功能失调:子宫肌层的干细胞可能出现功能异常,导致其过度增殖,进而形成多发性子宫肌瘤。
三、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月经量过多可能会引发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比如有的患者原本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正常,患病后经量明显增多,月经持续时间从原来的3~7天延长到10天以上。
2.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患者自己可在下腹部摸到包块,尤其在清晨膀胱充盈时更易摸到。
3.压迫症状:肌瘤向前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向后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排便困难等。
4.疼痛:一般肌瘤不会引起疼痛,但当肌瘤红色变性时会出现急性腹痛,伴有发热;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也会出现急性剧烈腹痛。
5.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一旦感染,还会有大量脓性白带。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能初步了解肌瘤的大小、位置、质地等情况。
2.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于鉴别诊断困难的情况,MRI能更准确地判断肌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五、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适用于肌瘤较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因为绝经后肌瘤多可自然萎缩,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妇科超声,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即可。
2.药物治疗:可用于缩小肌瘤体积以缓解症状,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这类药物能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能会再次增大。
3.手术治疗:
肌瘤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手术,将肌瘤切除,保留子宫。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肌瘤较大、症状明显、无生育要求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可分为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多发性子宫肌瘤可能会影响受孕,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怀孕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肌瘤可能会迅速增大,出现红色变性等情况。所以育龄女性如果发现患有多发性子宫肌瘤,计划怀孕前应咨询医生,评估妊娠风险,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先进行治疗。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因为少数情况下肌瘤可能会发生恶变。如果绝经后肌瘤反而增大,要警惕恶变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3.有家族史女性:有多发性子宫肌瘤家族史的女性,应更加关注自身生殖系统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肌瘤并及时处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降低肌瘤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