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是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时足弓塌陷并引发足部疼痛的畸形,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有疼痛、步态异常、足部外观改变等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可通过佩戴矫形鞋等治疗,预防需注意儿童骨骼发育、成人控制体重等,不同人群扁平足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扁平足的分类
先天性扁平足:由足骨先天发育异常引起,如足舟骨位置异常、跟骨外翻等,从出生时就存在足弓发育不良的情况,多见于婴幼儿群体,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如果家族中有扁平足患者,婴幼儿患先天性扁平足的风险可能增加。
后天性扁平足
获得性扁平足:可由多种因素导致,比如长期站立或行走、体重过重、足部外伤、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神经系统疾病等)。长期站立或行走会使足部肌肉、韧带过度疲劳,影响足弓的维持;体重过重会增加足部的负担,容易引发后天性扁平足,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从事需要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
痉挛性扁平足:多发生于青壮年,常因足部肌肉痉挛导致足弓形态改变,患者足部疼痛较为明显,活动时疼痛加剧,可能与突然的剧烈运动、足部受凉等因素有关。
扁平足的症状表现
疼痛: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尤其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剧,疼痛部位可在足底内侧、足跟部等,疼痛性质可为酸痛、胀痛等。例如,扁平足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足底会出现明显的酸痛感,影响日常活动。
步态异常:行走时脚步会有异常表现,如步伐不稳,走路姿势呈内八字或外八字等,由于足弓异常,足部的受力分布不均,会导致走路时身体的平衡感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步态改变。
足部外观改变: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从外观上看足的形态与正常足不同,比如足底中部会贴地等。
扁平足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足部的外观,检查足弓的形态,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试验,如单足站立试验,让患者单足站立,正常足弓者,对侧下肢可抬起,而扁平足患者则不能抬起,甚至会出现身体倾斜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足骨的形态、结构,测量足弓的角度等,如测量足弓的内侧弓角等指标,来判断足弓是否正常。例如,正常足弓的内侧弓角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扁平足患者的该角度会小于正常范围。
扁平足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扁平足一般无需治疗。有症状的扁平足可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可通过佩戴矫形鞋或矫形鞋垫来改善足弓的受力情况,起到缓冲、支撑足弓的作用;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需严格评估。
预防: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尤其是避免儿童过早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可以让儿童进行一些足部肌肉的锻炼,如踮脚尖等运动,增强足部肌肉力量,有助于维持足弓。对于成年人,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增加足部负担;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有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功能;避免长期处于不良的姿势站立或行走等。
不同人群扁平足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扁平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扁平足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有所变化。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足部的发育情况,定期检查。如果发现儿童有扁平足相关症状,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如通过合适的矫形鞋垫等进行矫正,同时要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走和站立姿势,避免足部发育受到不良影响。例如,儿童在奔跑玩耍时,要注意控制活动强度和时间,防止足部过度疲劳。
成年扁平足患者:成年后扁平足一旦形成,要注意避免加重足部损伤的因素。如果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的工作,要注意定时休息,活动足部,缓解疲劳;在选择鞋子时,要更加注重鞋子的舒适性和对足弓的支撑性,避免穿高跟鞋等不合适的鞋子加重足部疼痛等症状。对于患有某些可能导致后天性扁平足疾病的成年人,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关注足部的情况,定期进行足部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