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囊肿是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时腺管口阻塞致分泌物潴留形成,多为生理性,一般无症状,妇科检查可发现,小且无异常可不治,大或感染可穿刺或物理治疗;宫颈糜烂样改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激素变化有关,病理性与感染、上皮内瘤变、癌等有关,生理性无需治,病理性需根据病因处理,妊娠期、青春期生理性糜烂样改变一般不特殊干预,高危HPV感染女性需密切监测。
一、定义与本质
宫颈囊肿:宫颈囊肿是宫颈转化区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的囊肿。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子宫颈的生理性变化,通常无明显症状,一般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
宫颈糜烂:过去认为宫颈糜烂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多与炎症相关,但现代医学表明,宫颈糜烂样改变只是一种临床征象,可为生理性改变,也可为病理性改变。生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多见于青春期、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鳞柱交界部外移,宫颈局部呈糜烂样改变外观;病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可见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甚至早期宫颈癌。
二、外观表现
宫颈囊肿:宫颈表面可出现单个或多个青白色小囊泡,突出于宫颈表面,内含无色黏液,若伴感染,小囊泡可呈淡黄色。
宫颈糜烂:生理性的宫颈糜烂样改变,宫颈表面呈红色,边界清晰,是由于柱状上皮覆盖所致;病理性的宫颈糜烂样改变,其外观与炎症、上皮内瘤变或癌等相关,可能表现为宫颈表面不平、有颗粒状或乳头状突起等不同形态。
三、发病原因
宫颈囊肿:主要是宫颈腺管口阻塞引起,如宫颈的慢性炎症、损伤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腺管口阻塞,进而形成囊肿。
宫颈糜烂:生理性原因主要是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鳞柱交界部外移;病理性原因与病原体感染、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早期宫颈癌等有关。例如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可导致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甚至癌变,表现为类似宫颈糜烂样的改变。
四、临床症状
宫颈囊肿: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通常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如果囊肿合并感染,可能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伴有异味,以及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等症状。
宫颈糜烂:生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一般无特殊症状;病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少量出血)等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还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关表现,如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患者可能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晚期)。
五、诊断方法
宫颈囊肿:主要通过妇科检查发现宫颈表面的小囊泡,必要时可通过阴道镜检查进一步明确,一般宫颈囊肿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宫颈糜烂:首先通过妇科检查观察宫颈外观,然后需要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HPV检测,以排除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对于细胞学或HPV异常者,还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六、处理原则
宫颈囊肿:若囊肿小且无感染等异常情况,通常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妇科检查及相关指标即可;如果囊肿大或合并感染,可在消毒后用针穿刺抽出囊液,或采用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
宫颈糜烂:生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一般不需要治疗;对于病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果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需根据病变级别采取相应的治疗,如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随访观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行宫颈锥切术等;如果是早期宫颈癌,则需要根据临床分期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方面,妊娠期女性出现宫颈糜烂样改变时,由于孕期激素变化,多为生理性的,一般不做特殊处理,产后随着激素水平恢复可能会有变化,需产后复查;对于青春期女性的生理性宫颈糜烂样改变,一般也无需特殊干预,随着年龄增长、激素水平稳定可能会自行恢复;而对于有HPV感染高危因素的女性,无论是宫颈囊肿还是宫颈糜烂样改变,都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因为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