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有持续发热、消化道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细菌学、血清学等,治疗一般隔离、抗菌等,预后早期治多数可愈,延误可致并发症;感冒多由病毒等引起,分普通和流感,有相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普通感冒多自愈,流感早期用抗流感药,高危人群流感易并发严重并发症预后差。
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等,还可能由细菌感染导致。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而发病,不同季节可能有不同优势病毒株。
临床表现
伤寒: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逐渐上升,可达39-40℃,持续1-2周以上。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新生儿伤寒常无明显发热,而表现为体温不升、拒乳等。
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等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有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婴幼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
玫瑰疹:病程7-14日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少,一般在10个左右,多见于胸腹部,儿童患者玫瑰疹相对不典型。
肝脾肿大:病程1周末可触及脾肿大,病程2-3周可触及肝肿大,儿童患者肝脾肿大相对较常见。
感冒:
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也可出现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全身症状较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婴幼儿可能体温稍高,部分婴幼儿会出现高热惊厥。
流行性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可达39-40℃,伴有头痛、肌痛、乏力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儿童感染流感后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伤寒: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病情恢复时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这一特点对伤寒有辅助诊断意义,儿童患者血常规变化也符合此规律,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粪便、尿培养在病程后期可能阳性。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但需注意早期可能阴性,病程中需动态观察,抗体效价逐渐升高有诊断意义,儿童患者肥达反应结果分析需结合临床。
感冒:
血常规:病毒性感冒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冒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儿童血常规检查需由专业人员准确判断。
病原学检查:病毒检测可通过鼻咽分泌物涂片、免疫荧光、PCR等方法,能快速明确病毒类型;细菌感染时可做痰培养等,明确病原菌,指导治疗。
治疗原则
伤寒:
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和液体量。
抗菌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18岁以下青少年一般不首选,因可能影响软骨发育),也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
感冒:
普通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缓解鼻塞可用减充血剂,咳嗽明显可用止咳药物等,注意休息,多饮水,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流行性感冒:应早期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较好,儿童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预防并发症。
预后
伤寒: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延误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儿童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更高,且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感冒:普通感冒一般预后良好,多数在1周左右自愈。流行性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也较好,但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后容易并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