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打孔手术是微创手术,短期会致穿刺孔疼痛、呼吸浅快、身体活动受限,长期穿刺孔留小瘢痕、肺功能可恢复但有基础肺疾者恢复差、有复发可能,儿童要防感染保营养,老年要监测心肺、循序渐进活动保营养,有基础病者要管理基础病。
一、气胸打孔手术的基本情况
气胸打孔手术即胸腔镜下气胸治疗手术,是通过在胸壁上打几个小孔(通常为1-3个),置入胸腔镜和手术器械来处理气胸相关病变的微创手术方式。
二、对人体的影响-短期影响
(一)疼痛方面
术后穿刺孔部位会有一定程度疼痛,一般在可耐受范围,这是因为手术操作会对局部组织造成创伤。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痛觉敏感度相对较高且表达可能不准确,需密切观察其疼痛反应;成年人则可通过沟通评估疼痛程度,必要时采取合理措施缓解。
通常术后数天内疼痛会逐渐减轻,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者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时间稍长,且老年患者对疼痛耐受可能有变化,需更细致关注。
(二)呼吸功能影响
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呼吸浅快情况,这是机体为减少穿刺孔部位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呼吸功能就受限,气胸打孔术后呼吸功能影响可能更明显,需加强呼吸功能监测,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呼吸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以促进肺复张和呼吸功能恢复。儿童患者由于呼吸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术后呼吸功能影响需更谨慎评估,及时干预呼吸锻炼等促进恢复措施。
(三)身体活动受限
术后短时间内身体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穿刺孔部位活动可能会引起疼痛。但早期适当的床上活动是必要的,如翻身等。不同性别患者在身体活动恢复上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体质等因素恢复节奏可能与男性有细微不同。对于有长期卧床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更要强调早期适度活动的重要性,避免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而生活方式较健康的患者恢复相对更顺利。
三、对人体的影响-长期影响
(一)穿刺孔相关情况
一般穿刺孔会逐渐愈合,遗留较小瘢痕,对身体功能通常无明显长期不良影响。但对于瘢痕体质人群,术后穿刺孔瘢痕可能增生明显,需关注瘢痕情况,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不同年龄瘢痕体质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儿童瘢痕体质者更需密切观察瘢痕变化,避免因瘢痕增生影响局部组织功能等。
(二)肺功能影响
多数患者术后肺功能可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或接近术前水平。但对于既往有较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气胸打孔术后肺功能恢复可能不如正常人群,需长期随访肺功能变化。年龄较大患者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差,术后肺功能恢复可能相对缓慢,要定期评估肺功能情况并给予相应康复指导。
(三)复发方面影响
气胸打孔手术治疗气胸有一定复发率,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如肺大疱数量多且分布广泛者,术后需密切关注是否有气胸复发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复发后处理有所不同,儿童复发后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处理需更谨慎,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治疗方案;成年患者复发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再次手术等治疗方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气胸打孔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穿刺孔愈合情况,由于儿童皮肤娇嫩,感染风险相对需更严格防范,保持穿刺孔清洁干燥。同时,儿童呼吸功能恢复过程中要确保其营养充足,以利于身体恢复,因为充足营养有助于儿童组织修复和肺功能改善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术后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差,容易出现心肺并发症。在活动方面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活动导致气胸复发或其他心肺不良事件发生。营养支持也很重要,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减退,需保证营养均衡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三)有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气胸打孔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按照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密切观察气胸术后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例如哮喘患者要注意避免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如接触过敏原等,以保障呼吸功能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