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出血的病因包括良性和恶性及其他少见病因。良性病因有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病变(如宫颈炎症、宫颈息肉)、阴道病变(如阴道萎缩);恶性病因有子宫内膜癌(雌激素长期刺激等致绝经后阴道出血等)、宫颈癌(与HPV感染等相关,有阴道出血等表现)、卵巢恶性肿瘤(部分分泌雌激素致绝经后出血等);其他少见病因有全身性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干扰内分泌致绝经后出血)。
一、良性病因
(一)子宫内膜病变
1.子宫内膜增生:
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无排卵是主要原因,可由长期单一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拮抗导致。子宫内膜呈不同程度增生,可能出现绝经后出血症状,通过子宫内膜活检可明确诊断,其发生与长期内分泌紊乱相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更易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进而导致绝经后出血。
2.子宫内膜息肉:
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突出于子宫腔内的赘生物。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也可能形成子宫内膜息肉,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引发绝经后出血,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确诊需宫腔镜下活检。
(二)宫颈病变
1.宫颈炎症:
绝经后女性宫颈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宫颈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宫颈黏膜充血、水肿,出现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表现为绝经后出血。通过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红肿等表现,白带常规等检查可辅助诊断,长期慢性宫颈炎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
2.宫颈息肉:
宫颈局部黏膜增生形成息肉,质地较脆,容易出血,绝经后女性也可能出现宫颈息肉导致绝经后出血,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口有息肉样组织,需行息肉摘除并病理检查。
(三)阴道病变
1.阴道萎缩:
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萎缩,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自净能力下降,容易发生阴道黏膜破损出血,表现为绝经后少量阴道出血,同时可伴有阴道干涩、灼热感等不适,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苍白、菲薄,有散在出血点。
二、恶性病因
(一)子宫内膜癌
1.发病机制:
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是重要危险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绝经延迟等人群患病风险增加。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还可伴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有臭味,晚期可出现下腹疼痛等症状,通过分段诊刮、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二)宫颈癌
1.发病机制:
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免疫功能低下等是高危因素。早期宫颈癌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晚期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也可表现为绝经后出血,同时可伴有阴道排液,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活检可确诊。
(三)卵巢恶性肿瘤
1.发病机制:
卵巢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相应症状。部分卵巢恶性肿瘤可能分泌雌激素,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从而引起绝经后出血,同时可伴有腹胀、腹部肿块、消瘦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25等)、超声、CT或MRI等检查可辅助诊断,最终确诊需病理检查。
三、其他少见病因
(一)全身性疾病
1.凝血功能障碍: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绝经后阴道出血,除了阴道出血症状外,还可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可明确凝血功能障碍的类型及程度。
2.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都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月经相关的激素调节,导致绝经后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慢,激素调节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也会干扰正常的内分泌平衡,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指标)可诊断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