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本质是内分泌紊乱及代谢异常致卵巢形态改变等,表现为月经紊乱、高雄激素表现等,辅助检查有激素测定、B超等,治疗分有生育和无生育需求情况且需生活方式调整;卵巢囊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较小无明显症状,较大或扭转破裂有相应表现,辅助检查有B超、肿瘤标志物等,病理性多需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患病及应对有差异,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处理。
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可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生理性囊肿与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有关,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病理性囊肿则有多种情况,像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
临床表现差异
多囊卵巢综合征:
月经紊乱:多表现为月经稀发(周期35天-6个月)或闭经,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月经量无规律。
高雄激素表现:可出现多毛,常见于面部、下巴、胸背部等部位,毛发增粗、增多;还可能有痤疮,多见于面部、胸背部,伴有皮肤油腻;部分患者会出现雄激素性脱发,发际线后移等。
卵巢多囊样改变:通过B超检查可发现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但这一表现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肥胖:约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肥胖,多为腹型肥胖。
卵巢囊肿:
较小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较大囊肿: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若囊肿发生扭转,会出现突然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囊肿破裂,也会引起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等急腹症表现。另外,某些特殊类型的卵巢囊肿,如卵巢巧克力囊肿,除了有盆腔疼痛外,还可能影响生育,导致不孕,且在经期时疼痛往往会加重。
辅助检查区别
多囊卵巢综合征:
激素测定:血清雄激素水平可能升高,如睾酮、雄烯二酮等;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比值≥2-3;雌二醇正常或轻度升高,无排卵型月经者孕酮水平偏低。
B超检查:可见卵巢多囊样改变,但需注意单纯B超发现卵巢多囊样改变不一定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还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卵巢囊肿:
B超检查:能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初步判断囊肿是囊性还是实性,是单房还是多房等。
肿瘤标志物检查:对于某些病理性卵巢囊肿,如卵巢上皮性癌,CA125等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升高,但肿瘤标志物检查只是辅助诊断手段,不能仅凭此确诊疾病。
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对于了解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诊断复杂情况的囊肿。
治疗原则不同
多囊卵巢综合征:
有生育需求者:主要是促排卵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排卵,常见药物有克罗米芬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促排卵方案。
无生育需求者:以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为主,如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月经,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同时,生活方式调整也非常重要,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以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紊乱。
卵巢囊肿:
生理性囊肿:一般可随访观察,多数在2-3个月经周期内可自行消失,定期复查B超监测囊肿变化即可。
病理性囊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决定;对于恶性卵巢囊肿,除了手术治疗外,还可能需要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应对上有所不同,比如育龄女性由于生殖需求等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对其生育影响较大,而卵巢囊肿的处理需更谨慎权衡手术等对生育的影响;长期生活不规律、高热量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患多囊卵巢综合征,而卵巢囊肿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的直接关联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较弱,但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整体健康从而间接影响疾病状态。对于有相关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