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术的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及健康指导。术前进行心理、物品、患者准备;术中配合操作、指导患者呼吸;术后做好穿刺部位、引流管护理,观察并发症,指导患者活动休息;健康指导涵盖饮食、休息活动、复诊等方面。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要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对穿刺操作存在恐惧心理,应耐心向其讲解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术的目的、大致过程和安全性,以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告知操作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增强其治疗信心。要考虑到患者的生活方式对心理的影响,如长期吸烟的患者,要关注其因疾病产生的焦虑等情绪变化,通过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向患者解释穿刺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
2.物品准备
准备好胸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利多卡因、注射器、闭式引流装置等物品,并检查其有效期和完整性。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预计引流量等,准备合适规格的引流装置等。
3.患者准备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一般为坐位或半卧位,体弱患者可取平卧位或患侧卧位。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舒适和安全,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操作困难或意外情况。要检查患者穿刺部位皮肤,确保无感染、破损等情况。
二、术中护理
1.配合操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细致观察其呼吸频率、面色等,因为儿童对手术刺激的耐受性相对较差。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协助医生进行穿刺部位的消毒、铺巾等操作。
2.指导患者呼吸
告知患者在穿刺过程中避免咳嗽、深呼吸等,如患者需咳嗽应及时告知医生暂停操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指导方式,儿童患者可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或游戏方式引导其配合呼吸。
三、术后护理
1.穿刺部位护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如发现敷料污染或渗液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护,避免患儿搔抓等导致感染。
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并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
2.引流管护理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准确记录。正常胸腔积液引流液为淡黄色,若出现血性、脓性等异常颜色应立即报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如引流量的多少等调整观察频率。
保持引流装置密闭,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定期更换引流装置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引流装置的固定,避免因患儿活动导致装置松动等情况。
3.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气胸、血胸、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加重、发热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并发症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要加强监测。
4.患者活动与休息
指导患者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安排休息和活动计划。例如,老年患者术后需适当限制活动范围和强度;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休息,同时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胸腔压力的行为。
四、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饮食指导。一般建议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例如,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胸腔积液患者,要指导其合理控制饮食中糖分的摄入;儿童患者则要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
2.休息与活动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向患者说明活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活动并就诊。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活动建议,老年患者可进行适度的慢走等活动;儿童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当的室内外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3.复诊指导
告知患者复诊的时间、项目等,提醒患者按时复诊。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复诊时需要携带的资料等,如检查报告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强调复诊对监测基础疾病和胸腔积液病情变化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