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是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致腺体结构或数量变化的病变,发病与内源性无排卵等及外源性长期服雌激素药有关,分单纯性、复杂性、不典型增生,有异常子宫出血等表现,靠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诊断性刮宫诊断,治疗据年龄生育需求定,年轻有生育需求用孕激素,无需求或无效者手术,术后需定期随访。
一、发病原因
1.内源性因素
无排卵:青春期女孩、围绝经期妇女常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出现无排卵情况。例如青春期女孩,下丘脑对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机制尚未成熟,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比例失调,导致卵泡不能正常发育成熟并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引发增生。围绝经期妇女则是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发育异常,排卵稀少或不排卵,同样使子宫内膜处于单一雌激素刺激状态。
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等,肿瘤细胞可持续分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作用,进而引起增生。
2.外源性因素
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持续升高,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从而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比如一些女性为了美容等目的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就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增生。
二、分类及病理表现
1.单纯性增生
病理表现为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增多,腺体囊性扩张,局部腺体呈背靠背现象,但腺体结构相对规则。显微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大小不一,排列拥挤,腺上皮细胞呈柱状,无异型性。这种增生一般属于轻度异常增殖,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低。
2.复杂性增生
腺体增生更明显,结构复杂,腺体之间的间质减少,出现腺体轮廓不规则、出芽、分支或折叠等现象,但无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其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较单纯性增生有所增加。
3.不典型增生
不仅腺体结构异常,腺上皮细胞还出现异型性,细胞极性紊乱,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等。这是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三、临床表现
1.异常子宫出血
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例如有的患者原本月经周期规律,突然出现月经周期延长至2-3个月一次,或者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经量明显增多,甚至出现大量阴道流血导致贫血等情况。
2.其他
长期出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相关表现。对于未生育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生育功能,导致不孕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内分泌疾病史以及药物使用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月经不调、是否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是否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
2.妇科检查
一般妇科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有时可发现子宫稍大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等情况。例如经阴道超声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的形态,若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增生。
4.诊断性刮宫
通过刮宫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增生的类型,如单纯性、复杂性或不典型增生等。
五、治疗原则
1.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制定方案
年轻有生育需求者:对于单纯性增生且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可先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孕激素类药物,促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和排卵功能。常用的孕激素有黄体酮、地屈孕酮等。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子宫内膜情况,观察增生是否逆转。
无生育需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全子宫切除术等。对于不典型增生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以防止病情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2.定期随访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都需要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超声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病理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不典型增生患者术后仍需要定期复查,监测是否有复发或癌变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