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直肠癌需做到要诀一健康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控制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要诀二规律运动,保持适量运动频率与强度、养成久坐后活动习惯;要诀三定期筛查,了解筛查年龄与方式、重视筛查结果与Follow-up,不同人群根据自身情况遵循相应建议。
多摄入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稀释肠道内致癌物质浓度,加快粪便排出,减少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例如,蔬菜中芹菜、菠菜等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1.2-2.2克;水果中苹果(带皮)每100克含膳食纤维约2.4克。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直肠癌风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应保证膳食纤维的合理摄入,如成年人一般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来满足需求,儿童可在合理搭配下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但要注意避免因膳食纤维过量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对于有胃肠道基础病史的人群,需根据自身病情适当调整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比如胃肠道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
控制红肉和加工肉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和加工肉(如香肠、火腿、培根等)中含有可能致癌的物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等机构建议,应限制红肉摄入,每周最好不超过500克,尽量不吃加工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注意,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会增加直肠癌发生风险,男性、女性在这方面并无本质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对红肉和加工肉的耐受及代谢情况不同,年轻人相对可能代谢稍好,但也应控制摄入,老年人则更需严格控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有结直肠疾病病史的人群更要严格遵循此建议,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要诀二:规律运动
保持适量运动频率与强度: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停留时间。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选择较激烈的运动方式,如每周3-5次30分钟左右的慢跑;老年人则适合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每周进行5次左右,每次20-30分钟。男性和女性在运动方面总体原则一致,但女性需注意运动时的生理特点,如经期等特殊时期可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对于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运动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比如患有心脏病的人群运动强度需更谨慎控制。
养成久坐后活动习惯:长时间久坐会增加直肠癌风险,因此应避免长时间静坐。每坐1小时左右,就应起身活动5-10分钟,可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走动等。无论是上班族、学生还是其他久坐人群,都应注意这一点。不同年龄段的久坐人群都需要关注,儿童长时间静坐可能影响身体发育和肠道功能,青少年久坐也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成年人久坐风险更高,老年人久坐同样不利于肠道健康和整体身体机能维持。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史的人群在起身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病情。
要诀三:定期筛查
了解筛查年龄与方式: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直肠癌筛查,常用的筛查方法有粪便隐血试验、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粪便隐血试验可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一般每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若结果正常,可每10年进行一次,但如果有直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筛查年龄可能需要提前。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筛查重点略有不同,男性和女性在直肠癌发生风险上总体相似,但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更密切关注。对于有结直肠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筛查频率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适当增加,比如结直肠息肉术后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结肠镜复查。
重视筛查结果与Follow-up:如果筛查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对于筛查结果正常的人群,也不能放松警惕,仍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按照规定的筛查间隔进行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筛查后Follow-up过程中要更加注意自身身体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因为这些人群对疾病的耐受和反应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需要更细致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