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炎包括非特异性和感染性两类,非特异性病因不明,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好发于25-35岁女性等;感染性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免疫力低下等易患。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非特异性治疗用一般、药物、物理方法,感染性需抗感染和手术,儿童、孕妇、老年人患肋炎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肋骨炎是一种发生在肋骨部位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和感染性肋软骨炎等类型。非特异性肋软骨炎较为常见,是肋软骨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劳损、免疫因素等有关;感染性肋软骨炎则多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二、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表现
1.症状
局部疼痛:多为胸前部位疼痛,可向肩背部或上肢放射,疼痛程度不等,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可加重。
局部肿胀:受累的肋软骨部位可能有轻度肿胀,外观可见局部隆起。
2.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25-35岁人群,女性相对多见,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结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另外长期伏案工作、过度劳累、外伤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感染性肋软骨炎的表现
1.症状
局部红、肿、热、痛:感染部位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肿胀,疼痛剧烈,患者往往因疼痛而不敢触碰局部。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这是因为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后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能出现脓毒血症等情况。
2.好发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这些人群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性肋软骨炎;另外胸部有创伤、手术史等也可能增加感染性肋软骨炎的发生几率。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局部有无压痛、肿胀等情况,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患者局部压痛明显,感染性肋软骨炎局部除压痛外还有红、肿、热等表现。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帮助排除肋骨骨折、肿瘤等其他疾病,但对于肋软骨炎的诊断特异性不高,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或仅见肋软骨轻度肿胀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肋软骨的情况,对于判断肋软骨炎症的范围等有一定帮助。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较好地显示肋软骨炎时的软组织炎症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
3.实验室检查:感染性肋软骨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能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指标异常,而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患者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的感染相关指标异常。
五、治疗原则
1.非特异性肋软骨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加重疼痛的活动。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也可局部外用膏药等辅助治疗。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理疗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
2.感染性肋软骨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手术治疗:如果感染形成脓肿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肋软骨炎相对较少见,若儿童出现胸前疼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医生需仔细鉴别诊断。在治疗时,药物的选择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适当休息、局部轻柔的物理治疗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止痛药物等。
2.孕妇:孕妇患肋软骨炎时,药物治疗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适当休息、局部温和的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患肋软骨炎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治疗需注意强度和方式,避免因治疗导致其他基础疾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