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肿瘤穿刺活检有一定风险,总体风险发生率较低,主要风险有出血、气胸等,不同人群风险及注意事项不同,可通过操作前评估、操作中注意、操作后监测来降低风险,如操作前详细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路径,操作中由经验丰富医生轻柔精准操作并及时检查,操作后密切监测患者情况并做相应处理。
一、总体风险情况
肺部肿瘤穿刺活检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总体来说风险发生率较低。其主要风险包括出血、气胸等。一般大样本研究显示,肺部穿刺活检导致严重出血的发生率约在1%-2%左右,导致气胸的发生率相对稍高,约在10%-30%左右,但大多数为少量气胸,可自行吸收,严重气胸需要处理的情况相对较少。
二、具体风险详情
出血风险
原因:穿刺过程中可能会损伤肺部的血管,尤其是较大的血管时容易引起出血。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本身患有血友病或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的患者,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其凝血功能被抑制,穿刺后血管破裂处止血困难,出血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都会高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
表现:少量出血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较多量出血时可能会出现咯血、胸闷、气促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
气胸风险
原因:穿刺针穿过脏层胸膜进入胸腔,导致气体进入胸腔引起气胸。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肺组织弹性较差,更容易在穿刺后出现气胸。因为COPD患者的肺组织本身处于过度充气状态,穿刺时更易导致胸膜破裂,气体进入胸腔。
表现:少量气胸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胸闷;中等量以上气胸时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健侧移位等表现。
三、特殊人群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
风险特点: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气胸或出血后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更明显,因为其心肺储备功能较差。例如,本身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患者,气胸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呼吸困难,导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注意事项:在穿刺前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在穿刺前优化心肺功能,如给予吸氧、改善通气等治疗;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尽量在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考虑穿刺,或者在穿刺过程中密切监测出血情况。
儿童患者
风险特点:儿童肺部肿瘤相对较少见,但穿刺活检时风险有其特殊性。儿童的肺组织更娇嫩,穿刺导致气胸、出血的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更高。而且儿童的配合度较差,穿刺过程中可能需要更谨慎的操作以避免意外情况。
注意事项:穿刺前要充分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尽量获得患儿的配合,必要时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穿刺。同时,要精准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密切观察穿刺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耐受能力较差,需要更严密的监测。
四、降低风险的措施
操作前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出血性疾病史、抗凝药物使用史、心肺疾病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凝血功能检查、胸部CT评估肺部病灶与血管、胸膜的关系等。通过胸部CT可以清晰地看到肺部病灶周围的血管分布、胸膜情况等,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避开大血管和胸膜,降低气胸和出血的风险。
操作中注意
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轻柔、精准。在穿刺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生命体征的变化等。对于容易出现气胸的情况,可在穿刺后立即进行胸部X线检查,及时发现气胸并进行相应处理。
操作后监测
穿刺后要让患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观察血红蛋白等是否有下降趋势。对于出现气胸的患者,根据气胸的量进行相应处理,少量气胸可保守观察,中等量以上气胸可能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