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和宫颈息肉均为妇科常见疾病,子宫息肉由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好发于30-50岁女性,部分无症状,部分有月经异常等表现,检查有B超、宫腔镜等,治疗有保守和手术,预后有复发可能;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任何年龄女性可患,多数无症状,少数有阴道出血等,检查有妇科检查、活检等,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好但也有复发可能,妊娠期和绝经后息肉需特殊评估。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疾病,由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性息肉等,息肉可生长在子宫腔内任何部位,单个或多个,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宫颈部位生长的息肉,一般来自宫颈黏膜,单个或多个,颜色鲜红、质软而脆,易出血,蒂细长,大小一般如米粒大或黄豆大,也有较大的息肉。任何年龄的女性均可发生,但以已婚女性多见,主要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黏膜过度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有关。
二、症状表现
子宫息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还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在绝经后女性,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少量流血;若息肉合并感染,可有脓性白带,伴有异味。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较大的子宫息肉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流产。
宫颈息肉:多数患者无症状,往往是在妇科检查时被发现。少数患者可有阴道少量出血,颜色鲜红,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有时被误认为是“回经”;还可出现白带增多,呈黄色、黏稠状,有时可伴有异味。若息肉较大,可引起腰骶部疼痛、盆腔下坠痛等。
三、检查方法
子宫息肉:
B超检查:经阴道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宫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团,有助于初步判断息肉的位置、大小等,但有时难以与黏膜下肌瘤等疾病鉴别。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还可以在宫腔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其性质。
宫颈息肉: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宫颈部位,可发现宫颈上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赘生物,质软、易出血。
宫颈活检:对于较大、可疑恶变的宫颈息肉,需要进行宫颈活检,以明确息肉是否有恶变。
四、治疗方式
子宫息肉:
保守治疗:对于较小、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的子宫息肉,尤其是接近绝经期的女性,可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或电切术。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可在保留子宫的情况下去除息肉。
宫颈息肉:
手术治疗:宫颈息肉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通常行宫颈息肉摘除术,手术操作简单,在门诊即可进行。对于息肉较大或合并有宫颈管炎的患者,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等。
保守治疗:对于炎症较轻的宫颈息肉,可采用局部药物治疗控制炎症,但单纯保守治疗很难使息肉完全消退,一般还是需要手术切除。
五、预后与复发情况
子宫息肉:
预后:子宫息肉一般为良性病变,通过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有一定的复发几率。
复发:由于子宫息肉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等因素有关,在术后如果这些致病因素没有去除,很容易导致息肉复发。例如,长期雌激素刺激的女性,即使做了息肉切除,仍可能再次长出息肉。
宫颈息肉:
预后:宫颈息肉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复发:宫颈息肉复发主要与慢性炎症未彻底消除有关,如果患者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有不洁性生活等,导致宫颈炎症持续存在,就容易使息肉复发。另外,绝经后女性如果体内雌激素水平有波动,也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发现的子宫息肉或宫颈息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暂时观察,待分娩后再处理;如果息肉较大,影响分娩或引起大量出血等情况,则需要及时手术。对于绝经后女性发现的息肉,要更加重视恶变的可能,及时进行活检等检查以明确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