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氧疗、康复、疫苗接种和手术等方面。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氧疗针对特定人群,方法为鼻导管吸氧;康复治疗包括呼吸和运动训练;疫苗接种有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手术有肺大疱切除和肺移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这类药物可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常用的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能快速缓解症状;还有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以及甲基黄嘌呤类,如氨茶碱等。
2.糖皮质激素:对于伴有急性加重风险较高、且FEV<50%预计值并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考虑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福莫特罗布地奈德等,能改善肺功能和减少急性加重发作。
二、氧疗
1.适用人群: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可以提高生存率。一般来说,PaO≤55mmHg或SaO≤88%的患者应给予长期氧疗;PaO在55~60mmHg或SaO<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的患者也应考虑长期氧疗。
2.氧疗方法: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时间每天应大于15小时。长期氧疗能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负荷,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三、康复治疗
1.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潮气量,减少呼吸频率;缩唇呼吸可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减少呼气末肺容积。例如,患者可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缩唇缓慢呼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
2.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步行、踏车、太极拳等。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心肺功能。运动强度应逐渐增加,以运动时不出现明显气促加重为宜。
四、疫苗接种
1.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慢阻肺患者发生流感相关的并发症和急性加重的风险。一般建议慢阻肺患者在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年龄≥65岁的患者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2.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感染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降低肺炎球菌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年龄≥65岁的慢阻肺患者,或年龄<65岁但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五、手术治疗
1.肺大疱切除术:对于肺大疱体积大,占据一侧胸腔的1/3~1/2以上,临床上有症状,而肺部无其它病变的患者,可考虑肺大疱切除术。通过切除肺大疱,可使受压肺组织复张,改善肺功能和症状。
2.肺移植术:对于终末期慢阻肺患者,经严格选择后可考虑肺移植术。但肺移植手术存在供体短缺、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慢阻肺:儿童慢阻肺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重视。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改善生活环境等。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如一些成人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呼吸情况和生长发育,定期随访。
2.老年慢阻肺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康复治疗时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呼吸训练方法,确保安全。在氧疗方面要指导老人正确使用氧疗设备,注意吸氧的浓度和时间。
3.妊娠期慢阻肺患者:妊娠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疗需要权衡胎儿和母亲的情况。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在康复治疗时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避免剧烈运动对胎儿造成影响。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关注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