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体位、营养支持)、病因治疗(结核性、化脓性、肿瘤性胸膜炎的相应治疗)、胸腔积液处理(少量密切观察、中大量的穿刺抽液或闭式引流)及对症治疗(止痛、呼吸困难的处理),不同年龄患者需考虑各自特点进行相应治疗及监测。
一、一般治疗
(一)休息与体位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减轻胸痛等不适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睡眠时间。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更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重病情。
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可减轻呼吸困难,改善呼吸功能。不同年龄患者的舒适体位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需选择合适的体位支撑,老年患者要考虑关节等情况选择舒适半卧位姿势。
(二)营养支持
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饮食,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促进病情恢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身体对疾病的应对;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要注意饮食易消化且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等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二、病因治疗
(一)结核性胸膜炎
若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老年患者需考虑肝肾功能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并监测不良反应。
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抗结核治疗原则,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胸片或胸部CT等,观察胸腔积液吸收情况和病情变化。
(二)化脓性胸膜炎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胸膜炎,需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通过胸腔穿刺液培养加药敏试验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儿童患者发生化脓性胸膜炎时,要注意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要考虑抗生素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胸腔引流等操作,以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三)肿瘤性胸膜炎
对于肿瘤导致的胸膜炎,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对于儿童肿瘤性胸膜炎相对较少见,老年患者肿瘤性胸膜炎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治疗过程中对机体整体状况的维护,减轻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胸腔积液的处理
(一)少量胸腔积液
一般可随原发病的治疗而逐渐吸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监测胸腔积液量的变化。儿童患者要注意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胸腔积液量的改变;老年患者要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如呼吸困难等是否加重。
(二)中大量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抽液:可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患者要注意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体位不适等情况,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抽液量不宜过多、过快,首次抽液不超过700ml,以后每次抽液不超过1000ml,防止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胸腔闭式引流:对于积液量多且不易吸收的情况,可考虑胸腔闭式引流。在操作前后要做好护理工作,儿童患者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和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等情况;老年患者要注意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护理,预防感染。同时,引流过程中要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变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四、对症治疗
(一)止痛
对于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可根据疼痛程度选用合适的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可采用物理止痛等方法;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注意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必要时可选择其他止痛方式,如局部热敷等辅助缓解疼痛。
(二)呼吸困难
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给予吸氧治疗,根据患者的缺氧情况调整氧流量。儿童患者吸氧要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氧流量,避免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吸氧要注意舒适度和吸氧设备的正确使用。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