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是重要免疫器官,淋巴癌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良性淋巴结肿大多由感染引起,有压痛、质地软、活动度好,随感染控制可恢复;恶性淋巴结肿大常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诊断上良性靠体格检查及血常规等,恶性需淋巴结活检等病理检查及影像学、血液学检查。治疗上良性针对病因治疗较简单,淋巴癌治疗复杂,有多种方法且可能有不良反应,需据患者情况调整。
一、定义与性质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分布于全身,呈豆形,大小不一,正常情况下质地柔软,直径多在0.2-0.5厘米之间,可通过触摸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发现,其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等,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不同年龄人群淋巴结的大小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淋巴结相对较成人更易触及,但通常无病理性增大;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淋巴结功能正常,而有感染性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可能出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淋巴癌:又称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细胞异常增殖,可侵犯淋巴结及结外组织器官,导致淋巴结肿大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不同性别患淋巴癌的概率可能因某些因素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其发病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相关,有家族淋巴瘤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区分
良性淋巴结肿大:多由感染引起,如细菌、病毒感染等。例如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扁桃体炎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这种肿大的淋巴结通常有压痛,质地柔软,活动度好,随着感染的控制,淋巴结可逐渐缩小恢复正常大小。一般感染得到有效治疗后,淋巴结情况会改善,年龄较小的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因感染出现良性淋巴结肿大,但通过及时抗感染等处理多可恢复。
恶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淋巴结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常表现为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无痛性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累及全身淋巴结及结外器官,肿大的淋巴结持续存在且逐渐增大。淋巴癌的发病在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中老年人相对发病风险可能更高一些,但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也并不罕见,且其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三、诊断方法差异
淋巴结检查:对于良性淋巴结肿大,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一般会询问病史,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还可能进行血常规等检查,若血常规中白细胞等指标异常,结合感染病史多考虑良性感染性淋巴结肿大。对于恶性淋巴结肿大,除体格检查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淋巴结活检等病理检查,通过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明确是否为淋巴癌。不同年龄患者进行活检时的操作难度和风险略有不同,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活检操作需更加精细谨慎。
淋巴癌诊断:除了淋巴结活检外,还可能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PET-CT等,以明确肿瘤的累及范围,进行分期等。血液学检查如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也有助于淋巴癌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在不同性别患者中,这些检查的意义相同,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在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要特别告知医生以便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不同
良性淋巴结肿大治疗: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进行抗病毒等对症处理,一般随着病因消除,淋巴结肿大可逐渐消退,治疗相对简单,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主要是根据病因和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儿童用药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淋巴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且治疗过程较为复杂,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一般状况等调整治疗方案,年龄较小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采取相对更加谨慎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