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SCLC约占10%-15%,细胞小、增殖快、恶性高,具高度侵袭转移性,早期有全身症状及转移部位相关症状,靠病理活检等诊断,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差;NSCLC占80%-85%,包括多种亚型,生长转移相对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靠病理活检等,早期可手术,晚期依情况采取靶向、免疫等精准治疗,预后与分期相关,不同人群患癌表现和治疗反应不同,治疗需考虑特殊人群机体耐受性等。
一、组织学特征
小细胞肺癌(SCLC):细胞较小,呈圆形或卵圆形,类似淋巴细胞,但较大,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细胞浆少,典型的结构是镶嵌状生长。SCLC约占肺癌的10%-15%,其增殖迅速,恶性程度高。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多种亚型。腺癌的癌细胞大小不一,常呈腺状或乳头状排列;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有角化倾向,常形成癌巢。NSCLC占肺癌的80%-85%。
二、生物学行为
小细胞肺癌: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性,早期即可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发生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有脑、骨、肝等。其生长速度快,倍增时间短。
非小细胞肺癌:相对小细胞肺癌生长和转移速度较慢,但不同亚型生物学行为有所差异,例如腺癌有一定比例发生EGFR、ALK等基因变异,从而影响疾病进程和治疗反应;鳞状细胞癌相对更与吸烟相关,转移特点也有其自身特点,但总体转移出现时间相对小细胞肺癌稍晚。
三、临床表现
小细胞肺癌:由于恶性程度高,早期多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因易早期转移,患者出现转移部位相关症状较早,例如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
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仅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才出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转移相关症状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不同亚型可能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如腺癌患者如果有EGFR突变,可能在早期就出现肺外表现相对较少,但转移到不同部位有相应表现,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四、诊断方法
小细胞肺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可见肺部占位性病变,痰细胞学检查找到小细胞癌细胞可以辅助诊断,但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病理上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常表现为CD56、Syn、CgA等标记物阳性。
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检查同样是重要手段,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腺癌可通过免疫组化标记物如TTF-1等辅助诊断,鳞状细胞癌可通过p40等标记物辅助诊断。
五、治疗方法
小细胞肺癌:治疗以化疗为主,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等,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可联合胸部放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以全身化疗为主,部分患者可考虑姑息放疗等对症治疗。由于小细胞肺癌对化疗相对敏感,但容易复发。
非小细胞肺癌:根据分期采取不同治疗策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辅助化疗、放疗等;对于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NSCLC,可采用同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晚期NSCLC则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采取靶向治疗(如EGFR突变患者使用EGFR-TKIs)、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手段,同时也有化疗等全身治疗方式。
六、预后情况
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对较差,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20%-30%,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
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可达60%-90%;晚期NSCLC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的发展,部分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改善。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患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反应。例如,吸烟人群患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更高;女性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等基因变异的比例相对较高。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关注机体耐受性,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