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韧带损伤会引发疼痛、肿胀、膝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及弹响或卡顿等表现,急性疼痛尖锐,慢性疼痛反复且活动后加重;急性肿胀迅速,慢性肿胀时轻时重;抽屉试验等可检测出膝关节不稳定,还会有走路打软腿情况;屈伸活动受限,活动时可能出现弹响或卡顿,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人群表现各有差异。
慢性疼痛:在损伤恢复过程中或长期存在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慢性疼痛。这是因为韧带损伤后膝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软骨等结构会因异常应力而逐渐受损,从而导致膝关节反复出现隐痛或酸痛,尤其在行走、上下楼梯或长时间站立后疼痛可能会加重。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受疼痛的敏感度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可能表述相对不清晰,但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活动等异常;老年人可能本身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与年轻人有差异,但同样会有疼痛影响日常活动的表现。
肿胀
急性肿胀: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内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膝关节迅速肿胀。通常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就会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可能会有绷紧感,膝关节周围组织隆起。比如运动损伤后,短时间内膝关节就会变得比正常侧明显肿胀。
慢性肿胀:如果交叉韧带损伤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长期的膝关节不稳定会导致滑膜反复受到刺激,滑膜分泌液增加,从而出现慢性肿胀。肿胀可能时轻时重,在活动较多后肿胀会加重,休息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运动的人损伤后肿胀可能恢复相对较慢,而长期久坐少动的人损伤后肿胀可能也会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既往膝关节病史的人群,再次出现交叉韧带损伤时肿胀可能会更明显,恢复也更困难。
膝关节不稳定
抽屉试验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时,进行抽屉试验会表现出前向不稳定。患者仰卧,屈膝90°,检查者一只手握住患者足跟,另一只手放在胫骨近端,向前拉胫骨,如果胫骨向前移动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前抽屉试验阳性。后交叉韧带损伤时,进行后抽屉试验会表现出后向不稳定,检查者向后推胫骨,若胫骨向后移动超过正常范围则为后抽屉试验阳性。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膝关节不稳定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在运动时更容易出现异常的关节活动,但抽屉试验等检查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谨慎操作;老年人膝关节本身可能存在退变,交叉韧带损伤后不稳定可能会加速膝关节的退变进程。
走路打软腿:患者会感觉膝关节突然失去支撑力,走路时容易打软腿,尤其是在上下楼梯、跑步或行走在不平整路面时更容易发生。这是因为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无法维持正常的稳定结构,导致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不能正常承重和活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可能在一些运动中更容易发生交叉韧带损伤,进而出现走路打软腿的情况更多见。
活动受限
屈伸活动受限: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受伤后患者可能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膝关节,正常的膝关节活动范围会减小。例如,正常膝关节屈曲可以达到130°-150°左右,而交叉韧带损伤后可能只能屈曲到100°左右,伸直也可能无法达到180°完全伸直。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运动员可能对膝关节活动范围要求更高,交叉韧带损伤后活动受限对其运动能力影响更大;而普通人群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日常行走、上下楼等基本活动。年龄较大的人群本身关节活动度可能不如年轻人,交叉韧带损伤后活动受限可能会更明显地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弹响或卡顿
弹响: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弹响,这是由于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内结构异常,导致关节活动时组织之间发生摩擦或异常运动而产生弹响。有的是清脆的弹响,有的是沉闷的弹响。
卡顿:患者会感觉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卡住,不能正常活动,需要通过调整姿势或稍作活动后才能继续活动。这是因为损伤的交叉韧带或相关结构阻碍了膝关节的正常运动,导致膝关节出现卡顿现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出现弹响或卡顿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膝关节发育尚不完善,弹响或卡顿需要警惕是否有其他潜在的发育性问题;老年人出现弹响或卡顿可能与膝关节退变和交叉韧带损伤共同作用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