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皮肤感染病,分水疱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预防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共用物品等,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脚气的定义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感染性疾病。皮肤癣菌喜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而足部是容易满足这种环境条件的部位,如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袜等情况,就为皮肤癣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二、脚气的分类及表现
(一)水疱型脚气
1.好发部位: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
2.表现: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自觉瘙痒明显,搔抓后可能继发感染等情况。从年龄角度看,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如果不注意足部卫生等也可能出现,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如果儿童玩耍后没有及时清洁足部、成人长时间行走出汗后未及时换鞋等都可能诱发;病史方面如果本身有足部多汗等情况更易患病。
(二)糜烂型脚气
1.好发部位:常见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
2.表现: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由于足部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可能在出现糜烂等情况时不能及时察觉,容易导致感染加重等情况;儿童如果足部多汗且家长护理不当,也易出现该型脚气;在生活方式上,长时间穿不透气鞋袜、足部多汗等是诱因;病史方面如果有足部多汗症等基础疾病则更易发病。
(三)鳞屑角化型脚气
1.好发部位:常见于足跟、足缘部。
2.表现:足跟、足缘部皮肤粗糙、增厚、脱屑,鳞屑呈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皮肤干燥,严重者有皲裂现象,一般瘙痒症状相对较轻,但病情顽固。从年龄来看,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由于皮肤本身的老化等因素,更易出现皮肤粗糙、增厚等情况;儿童如果足部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也可能患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足部皮肤保湿不足、长期处于干燥环境等可能诱发;病史方面如果有足部慢性疾病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三、脚气的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足部的水疱、糜烂、脱屑、角化等典型症状,再结合真菌学检查来确诊。真菌学检查可以通过取皮损边缘的鳞屑进行镜检或培养,若发现真菌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对表现的影响,比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表现相对不典型,需要仔细检查;老年人由于皮肤改变可能容易与其他皮肤疾病混淆,需要借助真菌学检查来明确。
四、脚气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一)预防措施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勤换鞋袜,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足部清洁习惯,比如每天睡前洗脚,选择棉质吸汗的袜子和透气的鞋子;老年人要注意足部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因足部潮湿引发脚气。
2.避免共用鞋袜、脚盆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足部的物品,因为皮肤癣菌可以通过这些物品传播。
3.注意公共场所卫生: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尽量避免赤足行走,减少感染皮肤癣菌的机会。儿童在公共泳池等场所更要注意,避免感染脚气。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足部容易出汗,家长要特别注意其鞋袜的选择,应选择舒适、透气的儿童专用鞋袜,并且要经常清洗更换。如果儿童已经患有脚气,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由于儿童皮肤娇嫩,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足部皮肤相对脆弱,血液循环可能较差,在预防脚气时要更加注重足部的保湿和清洁。如果已经患有脚气,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加重。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出现异常,更容易患上脚气,而且一旦患病,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发展为严重的足部感染。这类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一旦发现脚气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