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在定义、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可无症状或有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通过超声、宫腔镜检查,可保守或手术治疗;宫颈息肉是宫颈管腺体和间质增生突出形成,多数无症状,少数有阴道出血、白带异常等,经妇科检查、宫颈活检,以手术切除为主,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围绝经期、妊娠期、老年女性等情况各有不同。
宫颈息肉:是宫颈管腺体和间质的局限性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的息肉,发病部位在宫颈部位。
病因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例如,长期的妇科炎症刺激子宫内膜,可能促使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形成息肉;体内雌激素水平持续偏高,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风险,这种情况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的女性中相对常见。
宫颈息肉:主要是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使宫颈黏膜过度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另外,病原体感染也可能引发宫颈息肉,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宫颈,长期刺激可导致息肉形成,性生活不卫生、流产、分娩等因素可能增加病原体感染宫颈的机会。
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息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还可能出现不孕,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从而导致不孕,这种情况在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中较为受关注。
宫颈息肉: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阴道少量出血,颜色鲜红,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有时被误认为是“回经”;还可出现白带增多,白带呈黄色、伴有异味等情况,若息肉较大,可能会从宫颈口脱出,在阴道口可见肿物。
检查方法
子宫内膜息肉: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晰,有助于初步诊断,但有时与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病变不易鉴别。例如经阴道超声检查,能较清晰地观察子宫内膜的情况,对于直径较小的息肉也有一定的检出率。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还可以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的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
宫颈息肉: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宫颈,可发现宫颈外口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质软而脆的赘生物,蒂细长,大小不一。
宫颈活检:对于较大或可疑恶变的宫颈息肉,需进行宫颈活检,以明确息肉的病理性质。
治疗
子宫内膜息肉: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较小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尤其是接近绝经期的女性,因为部分息肉可能会自行萎缩消失。
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宫颈息肉:
手术治疗:宫颈息肉一般以手术切除为主,行宫颈息肉摘除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在门诊即可进行,术后需要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其性质;术后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特殊人群情况
子宫内膜息肉:
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需求,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影响受孕,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手术治疗后要根据恢复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怀孕,怀孕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妊娠情况,因为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存在复发或对妊娠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对于接近绝经或已经绝经的女性,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需要考虑息肉恶变的可能,必要时进行更积极的评估和处理,如宫腔镜检查加活检等,以排除恶性病变。
宫颈息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宫颈息肉,如果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暂时观察,待分娩后再行处理;如果息肉较大,影响分娩或引起明显出血等情况,可在适当的孕周进行息肉摘除术,但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流产或早产等不良后果。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宫颈息肉时,也要重视,因为虽然多数宫颈息肉是良性的,但仍有恶变的可能,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手术前后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