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的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观察足部外观和进行足印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负重位和非负重位)、CT、MRI,分别用于不同方面的评估;症状评估包括疼痛情况(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和功能受限情况(日常活动是否受影响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
一、体格检查
1.观察足部外观:
查看足弓情况,正常足弓在负重时可见,而扁平足患者足弓低平或消失,站立时足内侧接触地面的范围增大。对于儿童,由于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观察时需考虑不同年龄段的正常生理差异。例如婴幼儿时期足弓尚未完全形成,可能存在生理性扁平足,随着生长发育部分可逐渐恢复正常;而青少年或成年人出现的扁平足则多为病理性。
观察足跟位置及步态,扁平足患者可能存在足跟外翻等情况,步态上可能表现为步态异常,如行走时足内侧接触地面更多,步幅等可能受影响,不同性别在步态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主要还是基于足部结构的异常来判断。
2.足印检查:
让患者踩印在纸上,通过足印形态来初步判断。正常足印在足的外侧1/3有空白区,而扁平足患者足印的空白区减小或消失。对于儿童,由于足部皮肤较嫩等特点,踩印时需注意施加压力均匀,以保证足印的准确性,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足印标准有所不同,比如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足印特征会有差异。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负重位X线片:是诊断扁平足的重要影像学方法。通过拍摄患者站立位的足部X线片,测量足弓相关的角度,如内弓角、距舟覆盖角等。正常内弓角一般在25°-30°之间,距舟覆盖角正常约为0°-15°。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这些角度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角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在评估时需要结合年龄因素进行判断。通过X线片还可以观察跟骨、距骨等骨骼的形态和位置关系是否正常,若存在扁平足,可能会出现跟骨外翻、距骨倾斜等表现。
非负重位X线片:可作为辅助检查,了解足部骨骼的基本形态,但对于评估负重状态下的足弓情况不如负重位X线片准确,不过在一些不能站立负重的患者(如婴幼儿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中可作为参考。
2.CT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扁平足病例,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足部骨骼的三维结构,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足骨的形态、关节的匹配情况等。例如对于先天性扁平足或合并有足部骨骼畸形较严重的患者,CT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在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中应谨慎使用,需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检查。
3.MRI检查:
主要用于评估足部软组织情况,如韧带、肌腱等的形态和结构。扁平足患者可能存在足部韧带松弛等软组织异常,MRI可以清晰显示这些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一些因软组织病变导致的扁平足,MRI检查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不过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一般在其他检查方法不能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使用。
三、症状评估
1.疼痛情况:
询问患者是否有足部疼痛,疼痛的部位、性质及发作时间等。扁平足患者可能会出现足内侧、足跟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如是否有不愿行走、足部异常哭闹等情况。疼痛发作时间可能与活动量有关,长时间行走、站立后疼痛可能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足部外伤史等,需要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扁平足诊断的影响,判断疼痛是否与扁平足相关还是由其他既往疾病引起。
2.功能受限情况:
了解患者的日常活动是否受到影响,如是否能正常跑步、跳跃、长时间行走等。扁平足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功能受限,例如跑步时可能感觉力量不足、容易疲劳,跳跃时稳定性下降等。不同性别在运动功能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男性可能从事更多高强度的运动,受扁平足的影响可能更明显,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根据患者自身的活动能力来评估。对于儿童,还需考虑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运动能力的正常发展情况,若扁平足影响了正常的运动发育,如延迟学会行走、跑步等动作,则需要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