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或脑瘫的发生与产前、产时、产后多种因素相关。产前母亲因素包括妊娠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患慢性疾病及遗传因素;产时因素有分娩过程中的缺氧,如脐带因素、难产;产后因素包含新生儿窒息、黄疸、感染(颅内感染、败血症等),需针对各阶段因素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一、产前因素
1.母亲因素
妊娠期感染:孕妇在妊娠期发生风疹、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等感染,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部发育。例如,风疹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白内障、心脏畸形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中神经系统损害可能引发脑瘫等脑损伤。有研究表明,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的胎儿发生神经系统异常的风险显著增加。
妊娠期接触有害物质:孕妇在孕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或长期处于高辐射环境中。铅中毒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影响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等过程。高辐射环境可能导致胎儿脑细胞受损,增加脑损伤或脑瘫的发生几率。
孕期患有慢性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胎儿在宫内处于缺氧状态,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进而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增加脑瘫或脑损伤风险。患有糖尿病的孕妇,若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脑内神经细胞的代谢,导致神经细胞发育异常。
2.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胎儿脑发育异常。例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患儿,由于染色体异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脑发育畸形等,易发生脑损伤或脑瘫。有遗传家族史的孕妇所孕育的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缺陷相关脑发育异常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二、产时因素
1.分娩过程中的缺氧
脐带因素:脐带绕颈过紧、脐带脱垂等情况可导致胎儿脐带血流受阻,引起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缺氧。脐带绕颈时,若绕颈过紧,会影响胎儿颈部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有研究显示,脐带绕颈是产时胎儿缺氧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增加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风险,严重时可导致脑瘫。
难产:如胎儿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等)等情况,会使分娩过程延长,胎儿在产道内受压时间过长,导致脑部缺氧。难产时胎儿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时间增加,容易造成脑部血管损伤、神经细胞受损等,从而引发脑损伤或脑瘫。
三、产后因素
1.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出生后发生窒息,会导致脑部严重缺氧缺血。窒息时间越长,对脑部的损害越严重。新生儿窒息可引起脑内神经元坏死、凋亡,影响脑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发育,增加脑瘫或其他脑损伤的发生几率。有临床数据表明,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发生脑损伤的概率远高于轻度窒息的新生儿。
2.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引起胆红素脑病,损伤脑部神经细胞。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可对基底核、丘脑、海马等部位的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导致脑损伤,严重时可发展为脑瘫。例如,胆红素脑病可引起锥体外系损伤,导致患儿出现不自主运动等脑瘫相关症状。
3.感染
颅内感染:新生儿出生后发生颅内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病原体侵犯脑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破坏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细菌性脑膜炎可导致脑膜及脑实质的炎症、水肿等,影响脑的血液供应和神经细胞的代谢,进而引发脑损伤或脑瘫。有研究发现,新生儿颅内感染后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较高,其中脑瘫是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其他部位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引起脑部感染或中毒性脑病。败血症导致的脑部病变可影响脑的发育和功能,增加脑损伤或脑瘫的发生风险。
对于孕妇来说,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期的各种异常情况,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积极控制慢性疾病。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产程,及时处理分娩相关的异常情况,减少胎儿缺氧等产时因素的影响。对于新生儿,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新生儿窒息、黄疸、感染等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脑损伤或脑瘫的发生风险。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更要加强护理和监测,因为这类新生儿本身脑发育相对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各种产后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脑损伤或脑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