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与直肠癌在症状表现、发病机制、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内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成人多见,主要症状为无痛性便血、内痔脱出等,发病与久坐等因素有关,检查靠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治疗分一般、非手术和手术;直肠癌40岁以上多见,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与生活方式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检查靠肛门指诊、结肠镜和影像学,治疗分手术和综合治疗。
一、症状表现
内痔: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成人多见。主要症状为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可在排便时点滴而出或喷射状出血,便血与粪便不混合。部分患者可伴有内痔脱出,初期脱出后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性别及生活方式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可增加内痔发病风险。久坐会使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便秘时排便用力易导致内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引发内痔;妊娠时盆腔压力增大,影响肛门静脉回流,也易诱发内痔。
直肠癌:
年龄方面: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有黏液,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等症状,还可出现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性别及生活方式方面:男女发病无明显显著差异,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有直肠癌家族史、肠道腺瘤病史等生活方式及病史因素会增加直肠癌发病风险。高脂肪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对肠黏膜产生刺激;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家族遗传因素及肠道腺瘤等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处理,都可能发展为直肠癌。
二、发病机制
内痔:主要是由于直肠下段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屈曲扩张形成静脉团。通常是因为肛管静息压增高,排便时过度用力等导致痔静脉丛压力升高,静脉壁弹性减退,血液淤积,逐渐形成内痔。
直肠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可显著增加直肠癌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如上述的饮食因素等)、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等长期不愈的肠道炎症,可导致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增加癌变几率)等,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发展为直肠癌。
三、检查方法
内痔:
肛门指诊:可触及柔软的静脉团,但对于高位内痔不易触及,不过肛门指诊是初步筛查内痔的重要方法,能排除直肠其他病变。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能清晰看到内痔的黏膜情况,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
直肠癌:
肛门指诊: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0%-80%的直肠癌可通过肛门指诊触及。可触及肠壁上有硬块、溃疡、狭窄等,指套上常带有黏液、脓血等。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直肠及结肠内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通过结肠镜可以清晰看到直肠内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能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可了解肿瘤在盆腔内的侵犯范围、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胸部CT可排查有无肺部转移等。
四、治疗原则
内痔:
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的内痔通常无需治疗,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即可,如避免久坐,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如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可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的黏膜下静脉丛周围,使痔核发生纤维化,达到萎缩的目的;胶圈套扎治疗,利用橡胶圈套扎内痔的根部,阻断痔核的血液供应,使其坏死脱落。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内痔,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直肠癌:
手术治疗: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局部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等。早期直肠癌通过手术有治愈的可能。
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等。对于中晚期直肠癌,手术前后可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或术后杀灭残留的癌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