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骨折是骨完整性和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且皮质压缩变形的骨折,多发生在松质骨,有不同类型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还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避免危险因素预防。
发生机制
对于松质骨来说,其内部由大量的骨小梁组成,当受到外力作用时,骨小梁容易发生断裂、压缩,从而导致骨的外形改变。以椎体压缩性骨折为例,当椎体受到垂直方向的压力时,椎体前方的皮质承受压力较大,就会出现压缩变扁的情况,而后方的皮质可能相对完整,但整体椎体的高度会降低。
常见类型及表现
椎体压缩性骨折
轻度压缩:患者可能仅有局部的疼痛,疼痛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脊柱的活动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受限,但外观上可能没有明显的畸形。
重度压缩:除了剧烈疼痛外,脊柱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畸形,如脊柱后凸畸形,还可能伴有神经损伤的表现,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当骨折块压迫脊髓或神经时)。例如,胸椎重度压缩性骨折可能会压迫脊髓,导致相应节段以下的神经功能障碍。
跟骨压缩性骨折
患者受伤处会出现肿胀、疼痛,行走困难,跟骨的外形可能会改变,如跟骨变宽、变平,局部压痛明显。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显示骨折的部位、压缩的程度等情况。通过X线片能看到椎体的高度是否降低,跟骨的形态是否正常等。例如,椎体压缩性骨折在X线片上表现为椎体前缘或整个椎体的高度变矮。
CT检查:对于骨折的细节显示更清晰,能明确是否有骨块的移位、椎管内是否有骨块压迫等情况。比如,能精确判断椎体压缩性骨折时骨块向椎管内突出的程度及范围。
MRI检查:不仅可以显示骨折情况,还能判断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是否受损。对于判断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否伴有脊髓水肿、神经损伤等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轻度的压缩性骨折,如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患者需要严格卧床,卧床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一般需要6-8周,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脊柱的扭曲。
支具固定: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压缩性骨折,可以使用支具进行固定,支具可以限制脊柱的活动,促进骨折的愈合。比如,胸腰支具可以用于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固定。
手术治疗
椎体成形术: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情况。通过向椎体内部注入骨水泥,增强椎体的强度,缓解疼痛。该手术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骨折移位明显、伴有神经损伤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恢复脊柱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例如,对于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并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椎体。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发生压缩性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再次发生骨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改善骨质疏松状况。同时,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因为老年人长期卧床,肺部痰液不易排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皮肤长期受压容易出现压疮;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年轻人
年轻人的压缩性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引起,治疗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注意康复训练。在骨折愈合后要逐步进行脊柱或肢体的功能锻炼,恢复其正常的活动功能。例如,年轻人跟骨压缩性骨折在骨折愈合后要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度。
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如多吃富含钙的食物(牛奶、豆制品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深海鱼类、蛋类等),以维持骨骼的健康。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骨骼的强度和密度。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例如,游泳是一种对骨骼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进行。
避免危险因素
对于老年人,要注意居住环境的安全,去除地面的障碍物,防止滑倒;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容易导致骨折的活动。年轻人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如高空作业、竞技体育等)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帽、护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