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炎症需通过白带常规、宫颈分泌物检测、超声、TCT、病原体核酸检测等常规检查明确类型与感染程度,特殊情况采用宫腔镜、腹腔镜及血清学检测辅助诊断;育龄期、绝经后、妊娠期及免疫抑制人群需根据个体特征调整检查项目;检查前需避免干扰因素、告知病史并做好心理准备;结果阳性时需针对性治疗,持续炎症需排查并发症,反复发作者应定期随访。
一、妇科炎症的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
1.1.白带常规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上皮细胞、线索细胞及病原体(如滴虫、霉菌),可明确阴道炎类型(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研究显示,白细胞计数>10/HP提示感染,线索细胞阳性是细菌性阴道炎的特异性指标(敏感性85%~90%)。
1.2.宫颈分泌物检测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培养法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病原体,适用于宫颈炎或性传播疾病筛查。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宫颈管分泌物中白细胞增多相关,PCR检测灵敏度达95%以上。
1.3.超声检查
经阴道或腹部超声可观察子宫、附件形态,检测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或包块,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如输卵管积水)的诊断敏感度为80%~90%。
1.4.宫颈细胞学检查(TCT)
通过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同时可发现炎症细胞浸润。若报告提示“重度炎症”,需结合HPV检测进一步评估宫颈病变风险。
1.5.病原体核酸检测
针对HPV、解脲脲原体等特定病原体,采用核酸扩增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定量检测,明确感染类型及病毒载量,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二、特殊检查方法及适应症
2.1.宫腔镜检查
适用于反复发作的子宫内膜炎或异常子宫出血,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如息肉、粘连),并取组织活检。研究显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的准确率达92%。
2.2.腹腔镜检查
作为盆腔炎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可直观观察盆腔腹膜、输卵管及卵巢的炎症表现(如充血、水肿、粘连),同时进行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选择。
2.3.血清学检测
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标志物,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例如,CRP>10mg/L提示细菌性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三、不同人群的检查建议
3.1.育龄期女性
常规进行白带常规、TCT及HPV检测,每1~2年筛查一次。若出现性交痛、异常阴道出血,需加做超声及宫腔镜检查。
3.2.绝经后女性
因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发生萎缩性阴道炎,检查时应重点关注阴道黏膜厚度及弹性。若合并糖尿病,需增加血糖监测及真菌培养频率。
3.3.妊娠期女性
优先选择无创检查(如白带常规、超声),避免宫腔镜等侵入性操作。若怀疑宫内感染,需检测白细胞计数、CRP及降钙素原(PCT),并动态监测胎儿情况。
3.4.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
需定期筛查机会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并延长病原体培养时间(如真菌培养需7天),以提高阳性率。
四、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4.1.避免干扰因素
检查前3天禁性生活、阴道冲洗及用药,以免影响白带常规结果。若需进行宫颈分泌物检测,应避开月经期。
4.2.病史告知义务
需向医生详细说明用药史(如抗生素、激素)、过敏史及既往妇科疾病史,以便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优先进行核酸检测。
4.3.心理准备
部分检查(如宫腔镜、腹腔镜)可能引起不适,需提前了解操作流程及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焦虑患者,可提供镇静药物辅助。
五、检查结果的解读与随访
5.1.病原体阳性处理
若检测出特定病原体(如淋球菌、HPV16/18型),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并建议性伴侣同步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5.2.炎症持续存在
若规范治疗3个月后症状未缓解,需复查超声及宫腔镜,排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等并发症。研究显示,约15%的慢性盆腔痛患者存在解剖异常。
5.3.长期随访计划
对于反复发作的妇科炎症,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TCT及HPV,每年进行一次盆腔超声,以早期发现宫颈病变或盆腔包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