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胸膜腔内积气破坏负压影响肺功能,病因有创伤性及自发性(含肺部基础病变相关和特发性),分类含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及排气治疗(胸腔穿刺抽气、闭式引流),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病情进展快要加强监测,女性特殊时期需警惕并避免诱因及时就医。
一、定义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膜腔内积气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胸膜腔为潜在的腔隙,无气体存在,当各种原因使气体进入胸膜腔后,就会破坏胸膜腔的负压状态,影响肺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
二、病因
(一)创伤性因素
胸部受到外力撞击、刺伤、肋骨骨折等创伤时,骨折断端可能刺破肺组织或支气管,使气体进入胸膜腔。例如,车祸导致胸部受撞击、高处坠落时胸部着地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创伤性气胸。
(二)自发性因素
1.肺部基础病变相关: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由于气道阻塞、肺泡弹性减退等原因,容易形成肺大疱,肺大疱破裂时可引发气胸;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病灶破坏肺组织也可能导致气胸发生。
2.特发性因素:部分青少年出现的自发性气胸属于特发性,无明显肺部基础疾病,可能与肺组织发育异常有关,如肺组织存在先天性的肺尖部小疱,在剧烈运动、咳嗽等情况下破裂引发气胸。
三、分类
(一)闭合性气胸
多因肋骨骨折断端刺破肺组织引起,破裂口较小,当肺组织收缩后,破裂口可自行闭合,胸膜腔压力仍低于大气压,气体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
(二)开放性气胸
胸壁存在开放性伤口,外界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吸气时外界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空气经伤口排出,这种情况会导致纵隔扑动,严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三)张力性气胸
最为危急的类型,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样,气体进入胸膜腔后只能进不能出,随着呼吸不断积聚,使胸膜腔压力迅速升高,超过大气压,压迫肺组织及纵隔,可导致患者迅速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循环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胸痛:多为突发的尖锐刺痛或刀割样痛,疼痛部位与气胸发生部位相关,可伴有肩部放射痛等。例如,气胸发生在右侧时,疼痛可能放射至右肩部。
2.呼吸困难:气体量少的闭合性气胸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较轻,而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张力性气胸患者可迅速出现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表现。
(二)体征
医生查体时,闭合性气胸患者患侧胸廓可能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开放性气胸患者可闻及胸壁伤口处的吸吮样声音;张力性气胸患者除上述体征外,还可出现颈静脉怒张、皮下气肿等表现。
五、诊断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是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气胸线,判断肺组织压缩程度;胸部CT检查对于少量气胸、特殊部位的气胸(如纵隔气肿等)诊断更具优势,能更精准地评估肺组织受压情况及有无基础病变等。
六、治疗
(一)保守治疗
对于少量气胸(肺组织压缩程度<20%),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时,可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气体可自行吸收。
(二)排气治疗
1.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少量闭合性气胸、呼吸困难较轻的患者,通过穿刺针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抽出,缓解症状。
2.胸腔闭式引流术:中量或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等多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腔内的气体持续引出,促进肺复张。对于张力性气胸需紧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减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发生气胸时,由于其胸廓弹性较好,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家长及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儿童呼吸、面色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病变,气胸发生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评估肺功能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三)女性特殊时期
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若有肺部基础病变,身体抵抗力可能相对较低,需警惕气胸发生,自身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气胸的因素,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时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