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结节是肺内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分实性、亚实性等,成因多样。体检发现后需从影像学特征(如CT观察大小、形态、密度等,随诊看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感染相关检查)评估,不同人群(吸烟、老年、儿童青少年)结节有不同特点及应对,良性结节定期随诊,恶性结节则依情况选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案,多学科团队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一、肺部结节的定义与分类
肺部结节是指肺内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可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包括部分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其形成原因多样,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后修复形成)、职业暴露(长期吸入粉尘等)、吸烟、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二、体检发现肺部结节后的进一步评估
1.影像学特征分析
CT特征:通过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详细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如是否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密度(实性、部分实性或纯磨玻璃)、边缘情况等。一般来说,直径较大、形态不规则(有分叶、毛刺)、密度为部分实性且实性成分较多的结节,恶性概率相对较高;而纯磨玻璃结节如果是小于5毫米的,良性可能性较大,但也需要动态观察。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实性结节的恶性概率高于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
随诊观察:对于一些可疑的结节,需要定期进行胸部CT随诊,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如果结节在短期内(如3-6个月内)明显增大,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如果长期(1-2年甚至更长时间)无明显变化,良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2.相关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恶性肿瘤,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主要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例如,CEA升高在肺癌患者中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但在一些良性肺部疾病如肺炎、肺气肿等中也可能出现轻度升高。
感染相关检查:如果考虑结节与感染有关,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痰涂片及培养、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TB)等检查。例如,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对于诊断结核感染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如果结果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的结节。
三、不同人群肺部结节的特点及应对
1.吸烟人群
吸烟是肺部结节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中肺部结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吸烟人群发现肺部结节后,首先需要严格戒烟,因为吸烟会进一步刺激肺部,加重肺部损伤,影响结节的变化和病情发展。同时,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结节的随诊观察,因为吸烟可能增加结节恶变的风险。
2.老年人
老年人肺部结节的评估需要更加谨慎全面。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对于老年人的肺部结节,在评估恶性概率时要综合考虑,由于老年人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相对缓和,部分惰性肿瘤可能生长缓慢,但也不能忽视恶性的可能。在随诊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耐受性,选择合适的随诊间隔和检查方式。
3.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肺部结节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感染等原因引起。例如,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肺部结节样改变。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肺部结节,要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进行细致的感染相关检查。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检查和后续处理上要更加注重对身体发育的影响,避免过度医疗,同时也要及时排查恶性病变的可能。
四、肺部结节的处理建议
1.良性结节的处理
如果通过评估考虑结节为良性,如感染引起的炎性结节,在感染控制后可能结节会吸收或稳定。对于一些稳定且无明显变化的良性结节,定期随诊观察即可,一般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部CT随诊,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等是否有变化。
2.恶性结节的处理
如果高度怀疑或确诊为恶性结节,需要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早期肺癌(肺部结节为早期肺癌病灶),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有可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多学科团队(MDT)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分期等综合评估后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