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异物、调整体位)、氧疗(选择吸氧方式、监测血氧饱和度)、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选择模式、调整参数);护理措施有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呼吸道护理(气道湿化、分泌物吸引)、机械通气护理(设备检查维护、管道护理)、基础护理(体位护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安抚患者情绪)。
一、急救措施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清除异物:对于因气道异物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等方法清除气道内异物,如患者是儿童,采用适合儿童的海姆立克操作方式,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2.体位调整: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利于呼吸,对于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二)氧疗
1.吸氧方式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对于轻度缺氧患者可采用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流量一般为1-2L/min;对于中重度缺氧患者可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可调节至5-10L/min。但要注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避免高浓度吸氧,防止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2.氧疗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三)建立人工气道
1.气管插管:当患者呼吸衰竭严重,经上述处理无改善,需紧急进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以保证有效通气。对于儿童患者,气管插管操作要更加精细,选择合适的插管型号,避免损伤气道。
2.气管切开:如果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可考虑进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的时机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判断。
(四)机械通气
1.机械通气模式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呼吸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模式,如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等。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常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如小潮气量(4-8ml/kg)、低呼气末正压(PEEP)等。
2.机械通气参数调整: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等及时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压力、PEEP等,使患者的氧合和通气状况得到改善。
二、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并记录。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较快,要更加频繁地进行监测。
2.血氧饱和度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一般每小时记录一次。
3.意识状态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患者是否清醒、有无嗜睡、昏迷等情况,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要注意评估其意识水平的变化。
(二)呼吸道护理
1.气道湿化: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要进行气道湿化,可采用湿化器进行气道内持续湿化,湿化液一般为生理盐水,湿化量要根据患者的痰液情况进行调整,保持痰液稀薄易咳出。
2.气道分泌物吸引:定期为患者吸引气道分泌物,吸引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吸引压力对于成人一般为-40--50kPa,对于儿童要适当降低压力,吸引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15秒,防止引起患者缺氧。
(三)机械通气护理
1.设备检查与维护:定期检查机械通气设备的性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于使用中的呼吸机,要每日进行常规的清洁和消毒,防止院内感染。
2.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防止管道扭曲、受压、脱落。定期更换管道,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四)基础护理
1.体位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为其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以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翻身拍背要更加轻柔。
2.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等。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的方式。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支持要更加注重满足其生长需求。
(五)心理护理
1.患者心理安抚: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安抚,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亲切的态度、玩具等方式安抚其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