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管理需从明确避免触发因素、规范药物治疗、定期就医评估调整方案、关注特殊人群及加强自我管理教育等方面着手,明确并规避过敏原与非过敏原触发因素,规范使用长期控制和缓解药物,定期复诊评估调整,针对儿童、老年等特殊人群加强管理,患者及其家属接受自我管理教育以实现哮喘控制。
一、明确并避免触发因素
1.过敏原方面
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哮喘患者,需尽量明确并规避过敏原。例如,若对花粉过敏,在花粉传播季节,应减少外出,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的时候;如果是对尘螨过敏,要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单、被罩,使用防螨寝具等。不同年龄的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接触到室内的尘螨等过敏原,而成人可能更多接触室外的花粉等过敏原。
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哮喘患者,要避免食用相关过敏食物,如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应避免饮用含牛奶的饮品等。
2.非过敏原触发因素
空气污染也是常见的触发因素,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空气污染。例如,室外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室内的二手烟、装修污染等。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吸烟者应戒烟,家庭中有吸烟者的要注意通风等。
二、规范药物治疗
1.长期控制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长期控制药物,如布地奈德等。它可以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吸入装置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使用儿童型的吸入装置并在成人监护下正确使用。例如,对于6岁以上能够配合使用吸入装置的儿童,可以使用准纳器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使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予糖皮质激素。
白三烯调节剂也是常用的长期控制药物,如孟鲁司特钠。它可以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来减轻气道炎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孟鲁司特钠有不同的剂型,儿童可以使用咀嚼片等剂型。
2.缓解药物
速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是常用的缓解药物,可迅速缓解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支气管痉挛症状。但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缓解药物,长期频繁使用可能提示哮喘控制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三、定期就医评估与调整治疗方案
1.定期复诊
哮喘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等情况评估哮喘的控制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复诊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哮喘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肺功能指标(如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来调整药物的剂量等。
在复诊时,患者要如实向医生反馈自己的症状变化,包括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等。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有过严重哮喘发作史的患者,医生会更加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
四、关注特殊人群的哮喘管理
1.儿童哮喘患者
儿童哮喘患者的管理需要特别注意。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如是否有喘息、咳嗽、气促等症状。在生活中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的触发因素,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剂型和使用方法。例如,儿童使用吸入装置时,家长要指导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地到达气道。
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问题。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些治疗哮喘的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2.老年哮喘患者
老年哮喘患者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哮喘时,要考虑到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的肺功能通常会有所下降,在评估病情时要结合其基础肺功能情况。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大影响的药物等。同时,老年患者的依从性可能相对较低,需要家属协助监督其规范用药。
五、加强自我管理教育
1.患者教育
哮喘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接受哮喘自我管理教育。了解哮喘的基本知识,如哮喘的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等。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如何监测病情(如使用峰流速仪监测峰流速等)。患者要明白哮喘是可以控制的,但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自我管理。
不同文化程度和生活背景的患者接受教育的方式可能不同,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哮喘自我管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