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氧疗、康复治疗(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疫苗接种,急性加重期要确定原因、加强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机械通气。
一、药物治疗
(一)支气管舒张剂
1.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呼吸道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如沙丁胺醇,可快速缓解喘息症状,但长期单独使用可能会导致β受体功能下调,一般作为按需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引起心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
2.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通过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起效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对于有前列腺增生或青光眼的患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能会加重排尿困难或眼压升高,需特别注意。
3.茶碱类药物:如氨茶碱,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也具有一定的强心、利尿作用。但茶碱的治疗窗较窄,血药浓度过高时易引起心律失常、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血药浓度,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需调整剂量。
(二)糖皮质激素
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慢阻肺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常用药物。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通过吸入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密切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口腔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
2.口服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加重期病情较重的患者,如泼尼松。但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会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一般不建议长期口服。
二、氧疗
对于存在低氧血症(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6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90%)的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可以提高生存率。一般建议每天吸氧时间不少于15小时,氧流量1-2L/min。对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氧疗需要更谨慎地调整氧流量和吸氧时间,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三、康复治疗
(一)呼吸训练
1.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陷闭,改善通气功能。对于体力较差的患者,可以从短时间开始练习,逐渐增加时间。
2.腹式呼吸: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呼吸要缓慢均匀。通过腹式呼吸可以增强膈肌活动度,提高呼吸效率。
(二)运动训练
1.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的体能情况制定步行计划,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速度。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心肺功能。对于合并关节疾病的患者,可选择游泳等对关节冲击力较小的运动方式。
四、疫苗接种
(一)流感疫苗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病毒引起的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65岁及以上的慢阻肺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都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等不良反应。
(二)肺炎球菌疫苗
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降低肺炎球菌感染的风险,从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对于年龄≥65岁的慢阻肺患者,或者年龄<65岁但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慢阻肺患者,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五、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一)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需要通过血常规、痰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以便针对性地治疗。
(二)药物治疗加强
1.支气管舒张剂:可增加沙丁胺醇等短效支气管舒张剂的吸入频率或改为雾化吸入,必要时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支气管舒张剂。
2.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以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血糖变化、感染情况等。
3.抗生素: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如出现脓性痰等,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等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等。
(三)机械通气
对于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包括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可用于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需求;有创机械通气则用于病情更为严重、无创通气失败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