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交叉韧带损伤康复训练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急性期制动冰敷、抬高患肢;亚急性期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慢性期开展平衡本体感觉、步态、功能性训练,不同人群儿童、成年、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各有特殊考虑,需依不同人群特点调整训练方式以达康复目的。
一、急性期康复训练
1.制动与冰敷
后交叉韧带损伤急性期应首先进行制动,可使用支具等限制膝关节活动,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同时,在损伤后的48小时内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这是基于冰敷能够降低局部组织代谢、收缩血管从而减少炎性物质渗出的原理,不同年龄人群在冰敷时需注意避免冻伤,儿童皮肤更娇嫩,冰敷时间可适当缩短。
2.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以在休息时采用这一方法,例如卧床时用枕头将患肢垫高。
二、亚急性期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
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或家人帮助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被动活动,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度,每天进行2-3次,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对于儿童,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不适;成人则可根据耐受程度适当增加活动范围,但也需循序渐进。
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在无痛范围内进行主动的膝关节屈伸活动,配合借助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辅助活动,增强肌肉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每天训练3-4组,每组10-15次。
2.肌肉力量训练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平卧,膝关节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3-4组,每组10-15次。各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但儿童需在家长或治疗师指导下正确掌握收缩方法。
腘绳肌等长收缩:患者仰卧,屈膝,用力收缩腘绳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3-4组,每组10-15次,同样要注意动作规范,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
三、慢性期康复训练
1.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
单腿站立训练:患者尝试单腿站立,从较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可在平衡垫上进行,增加难度,每天训练3-4组,每组10-20秒。儿童进行该训练时需有成人在旁保护,防止摔倒;成人可根据平衡能力逐渐增加挑战。
本体感觉训练器训练:使用本体感觉训练器进行训练,通过模拟不同不稳定的地面情况,刺激本体感觉感受器,提高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功能,每周进行2-3次,每次训练15-20分钟。
2.步态训练
在平衡和肌肉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步态训练,开始时可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注意保持正确的步态,步幅适中,步速均匀,逐渐过渡到在平地上步行训练,每天训练2-3次,每次步行10-15分钟。不同年龄人群的步态特点不同,儿童需关注其步态发育情况,成人则要注重步态的稳定性和正常性。
3.功能性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开始时可先练习上楼梯,健肢先上,患肢随后,然后再练习下楼梯,患肢先下,健肢随后,逐渐增加训练的频率和难度,每周进行3-4次,每次上下楼梯10-15个来回。儿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时需要成人陪同,确保安全,成人则要注意控制训练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四、不同人群康复训练的特殊考虑
1.儿童患者
儿童后交叉韧带损伤康复训练需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避免因训练引起心理抵触。在关节活动度训练中,要采用更温和的方式,肌肉力量训练时选择适合儿童力量水平的练习,如借助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等;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时要有专人保护,防止摔倒受伤。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康复训练可根据自身的运动需求和生活方式进行个性化调整,若患者是运动员,可针对性地加强与专项运动相关的功能性训练,如篮球运动员可加强跳跃和急停急起相关的训练;若患者是普通上班族,要注重提高日常活动中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
3.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后交叉韧带损伤康复训练要更加关注关节的保护和整体身体机能的维持。在训练强度上要适当降低,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过度牵拉引起关节损伤,肌肉力量训练以维持基本的关节稳定功能为主,平衡与步态训练要确保安全,可选择在平坦且有扶手的环境下进行,防止跌倒导致二次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