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拔除包括术前准备、拔牙过程和术后护理。术前要评估年龄、全身健康状况和口腔局部情况,做好饮食和口腔清洁准备;拔牙时根据情况选择麻醉方式,简单智齿用牙钳拔除,复杂阻生智齿需切开牙龈等操作;术后即刻要压迫止血、注意体位,当日要注意饮食、口腔清洁、处理疼痛肿胀,远期要观察伤口愈合、恢复正常饮食,各阶段需综合考虑患者因素确保安全顺利及良好恢复。
一、拔牙前的准备
1.就医评估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对智齿拔除的耐受和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时期智齿尚未完全发育,成年后智齿萌出情况各异。一般来说,18-25岁左右是智齿常见萌出阶段,但也有个体差异。青少年拔牙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稳定,可能对颌骨发育有一定影响,需谨慎评估;成年人相对更能耐受拔牙过程及术后恢复。
全身健康状况: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需控制在相对稳定范围(一般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才可考虑拔牙;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8.88mmol/L且无急性感染等情况时方可拔牙;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经血液科医生评估凝血功能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拔牙。女性需避开月经期、孕期(孕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相对危险,中间3个月相对安全但也需谨慎)。
口腔局部检查:拍摄口腔X线片(如曲面体层片等),了解智齿的生长方向(近中阻生、远中阻生、垂直阻生、水平阻生等)、牙根形态及与邻牙、下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的关系。如果智齿与下颌神经管关系密切,拔除风险相对较高,需仔细评估。
2.术前准备事项
饮食:拔牙前不宜空腹,应进食适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因空腹导致术中出现低血糖等不适。
口腔清洁:术前需认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二、拔牙过程
1.麻醉
医生会根据智齿拔除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用的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一般会先在拔牙部位周围注射麻醉药物,使该区域神经传导被阻断,患者在拔牙过程中感觉不到疼痛。对于儿童或不配合的患者可能需要全身麻醉,但全身麻醉有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患儿全身状况后决定。
2.拔牙操作
简单智齿拔除:如果智齿萌出较完全,与周围组织粘连不严重,医生会用牙钳等器械夹住智齿,通过适当的摇动、扭转、牵引等动作将智齿拔除。
复杂智齿拔除:对于阻生智齿,尤其是部分萌出、与周围骨组织或软组织粘连紧密的情况,可能需要切开牙龈,去除部分骨组织,分块拔除智齿。例如近中阻生智齿,可能需要去除邻牙部分牙槽骨才能将智齿取出。在整个拔牙过程中,医生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安全。
三、拔牙后的护理
1.术后即刻护理
压迫止血:拔牙后医生会在拔牙创放置棉球或纱布,让患者咬紧,一般压迫30-40分钟以达到止血目的。儿童在压迫止血时需有家长在旁看护,防止患儿吞咽棉球等异物。
体位:术后宜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低头等动作,防止血压升高导致出血。
2.术后当日护理
饮食:术后2小时可进食温凉、稀软的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过热、过硬食物刺激拔牙创,引起出血或加重疼痛。儿童要注意食物温度不能过高,且避免食用需要咀嚼的硬食,防止损伤拔牙创。
口腔清洁: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以免破坏血凝块导致出血。可在24小时后轻轻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触及拔牙创。
疼痛与肿胀处理:术后可能会有疼痛和肿胀,可根据情况进行冷敷(术后24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2-3小时一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如果疼痛较为明显,一般不建议儿童过早使用强效止痛药物,可先采取冷敷等物理方法缓解,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3.术后远期护理
伤口愈合观察:一般拔牙后1周左右拔牙创初步愈合,1-3个月左右拔牙创完全愈合。在此期间要注意观察拔牙创有无异常,如出血、剧烈疼痛、异味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复诊。
饮食恢复正常:术后1周左右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避免用拔牙侧咀嚼过硬食物,让拔牙创完全愈合。
总之,智齿拔除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医疗操作,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护理都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以确保拔牙过程安全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