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三类,分别有不同发生机制与表现,处理方式各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不同人群发生气胸有特殊表现及处理注意事项。闭合性气胸小量可观察,中大量需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开放性气胸先封闭伤口再抗休克、清创等;张力性气胸先紧急排气减压再闭式引流或开胸探查;儿童气胸症状不典型,操作要轻柔;老年人易掩盖症状且易并发症,需综合评估;妊娠期女性表现不典型,处理要权衡对胎儿影响。
一、气胸的分类及表现
(一)闭合性气胸
1.发生机制:多因肺组织自发破裂或外伤致肺组织损伤,空气进入胸膜腔后,伤口迅速闭合,气体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
2.表现:肺萎陷程度小于30%时,可无明显症状;肺萎陷程度较大时,可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查体可见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二)开放性气胸
1.发生机制:多因锐器或弹片等导致胸壁有开放性伤口,外界空气可经伤口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
2.表现:患者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绀,可伴有休克表现。查体可见胸壁有开放性伤口,呼吸时可闻及空气进出伤口的嘶嘶声,患侧胸廓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三)张力性气胸
1.发生机制:肺组织、支气管或胸壁伤口呈单向活瓣状,空气只能进入胸膜腔而不能排出,导致胸膜腔内压力进行性增高。
2.表现:患者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发绀、大汗淋漓,可出现休克甚至昏迷。查体可见患侧胸廓明显膨隆,呼吸运动消失,气管明显向健侧移位,叩诊呈高度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
二、三种气胸的处理方式
(一)闭合性气胸
1.小量气胸(肺萎陷<30%):一般可自行吸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吸氧,以促进气体吸收。
2.中量或大量气胸:需进行胸腔穿刺抽气,可迅速缓解症状。穿刺部位多选择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每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速度不宜过快。若气胸量较大,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反复发生气胸,可考虑胸腔闭式引流术。
(二)开放性气胸
1.紧急处理:立即用无菌凡士林纱布、纱布、棉垫等封闭胸壁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防止纵隔扑动和移位。
2.进一步处理:给予吸氧、补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纠正呼吸和循环功能紊乱。随后进行清创、缝合胸壁伤口,并作胸腔闭式引流术。若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则需进行开胸探查手术。
(三)张力性气胸
1.紧急处理:立即排气减压,可迅速用粗针头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刺入胸膜腔,暂时排气减压。
2.进一步处理:安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一般选择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4-5肋间。若胸腔闭式引流后仍持续漏气,考虑有肺大疱等较严重的肺组织损伤,需进行开胸探查手术,修复肺组织损伤并处理漏气部位。
三、不同人群气胸的特殊情况及应对
(一)儿童
1.表现特点:儿童气胸症状可能不典型,如闭合性气胸肺萎陷较小时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增快,张力性气胸可迅速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甚至休克,且儿童胸廓弹性较好,气胸体征可能不明显。
2.处理注意事项:儿童胸腔闭式引流时,要选择合适的引流管管径,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在进行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二)老年人
1.表现特点:老年人常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气胸发生时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肺功能储备差,气促等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易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处理注意事项:老年人在处理气胸时,要综合评估其心肺功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要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等指标,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基础疾病的控制,以促进康复。
(三)妊娠期女性
1.表现特点:妊娠期女性发生气胸时,由于子宫增大,膈肌上抬,气胸的表现可能不典型,且要考虑胎儿的安全。
2.处理注意事项:处理妊娠期女性气胸时,要充分权衡治疗措施对胎儿的影响。胸腔穿刺抽气相对较为安全,若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操作要尽量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