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肺受压的病理状态,分为自发性与创伤性,按压力分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其典型症状有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干咳,伴随症状因基础疾病和并发症而异;体格检查可见患侧胸廓饱满等;辅助检查首选胸部X线,胸部CT、超声、动脉血气分析也有作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儿童多与肺大疱相关,孕妇需紧急处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密切监测;鉴别诊断包括肺炎、肺栓塞等;紧急处理原则依气胸量而定,少量可观察,中量需穿刺或引流,大量或张力性要紧急引流,同时要治疗基础疾病。
一、气胸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腔内积气、肺组织受压的病理状态,常见于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或外伤(如肋骨骨折、医源性损伤)。根据病因可分为自发性气胸(无明确外伤史)和创伤性气胸(由外伤或医源性操作引起),按胸膜腔压力又可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其核心机制是胸膜腔完整性破坏,导致外界空气进入或肺内气体漏出。
二、判断气胸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1.1.突发胸痛:多为单侧尖锐刺痛或刀割样疼痛,位于患侧胸部,可放射至肩背部,疼痛程度与胸膜腔压力变化相关,张力性气胸时疼痛更剧烈。
1.2.呼吸困难:程度与气胸量及基础肺功能相关,轻症者仅感活动后气促,重症者(如肺压缩>50%)可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甚至呼吸衰竭。
1.3.咳嗽:多为干咳,由胸膜刺激或肺不张引起,咳嗽可加重胸痛。
2.伴随症状
2.1.基础疾病表现: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能合并咳痰、喘息;肺结核患者可能有低热、盗汗、消瘦。
2.2.并发症表现:张力性气胸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血气胸时可出现咯血、血红蛋白下降。
三、判断气胸的体格检查
1.视诊: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严重者可见皮下气肿(捻发感)。
2.触诊: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3.叩诊:患侧呈鼓音,健侧为清音,鼓音范围与气胸量相关。
4.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语音共振减弱,健侧呼吸音可代偿性增强。
四、判断气胸的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患侧肺组织压缩、胸膜腔积气、肺门移位等征象。少量气胸(肺压缩<20%)可能仅见肋膈角变钝,大量气胸(肺压缩>50%)可见肺组织明显压缩呈带状影。
2.胸部CT:对少量气胸、肺大疱、纵隔气肿等诊断更敏感,可明确气胸范围、肺压缩程度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如血气胸、肺不张)。
3.超声检查:对急诊患者可快速评估,通过“肺点”征象(滑动征消失与存在的交界点)诊断气胸,敏感性约90%,但需经验丰富的操作者。
4.动脉血气分析:气胸患者常出现低氧血症(PaO<80mmHg),严重者可有高碳酸血症(PaCO>45mmHg),提示呼吸衰竭风险。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基础肺功能差,气胸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冠心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2.儿童:自发性气胸多与肺大疱相关,需警惕先天性肺发育异常,治疗时需优先选择胸腔闭式引流,避免手术风险。
3.孕妇:气胸可能影响胎儿氧供,需紧急处理,优先选择局部麻醉下胸腔穿刺,避免全身麻醉对胎儿的影响。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胸可能诱发呼吸衰竭,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无创通气参数。
六、气胸的鉴别诊断
1.肺炎:常有发热、咳痰,胸部X线可见肺实质浸润影,无气胸的鼓音及呼吸音消失。
2.肺栓塞:突发胸痛、呼吸困难,但常伴咯血、心电图异常,D-二聚体升高,胸部CT肺动脉造影可确诊。
3.肋间神经痛: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无呼吸困难及胸膜腔积气,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4.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呈压榨性,常伴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心肌酶升高,与气胸的尖锐刺痛不同。
七、气胸的紧急处理原则
1.少量气胸(肺压缩<20%):可观察24~48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胸部X线。
2.中量气胸(肺压缩20%~50%):需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缓解肺压迫。
3.大量气胸(肺压缩>50%)或张力性气胸: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避免纵隔摆动及循环衰竭。
4.基础疾病治疗: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加强支气管扩张剂使用,肺结核患者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