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气胸会引发胸腔内压力失衡,出现伤侧胸腔压力随呼吸变化、纵隔扑动等情况,影响肺通气与换气功能致有效通气量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还会影响循环系统使心输出量减少,儿童患者呼吸与循环系统反应更敏感、纵隔扑动影响更显著,成年患者有一定代偿能力但病情进展会现明显症状且基础疾病者病情加重更严重。
一、胸腔内压力失衡相关表现
(一)伤侧胸腔压力变化
1.吸气时:正常情况下,胸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为负压。而开放性气胸时,外界空气经胸壁伤口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伤侧胸腔压力与大气压相等。此时,伤侧肺因受压而萎陷,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例如,在呼吸过程中,吸气时胸廓扩张,正常胸腔内负压增加,可将外界空气吸入肺内,但开放性气胸时伤侧胸腔与外界相通,压力平衡,肺组织无法有效扩张,导致通气量减少。
2.呼气时:呼气时胸廓缩小,正常胸腔内负压减小,肺内气体呼出。但开放性气胸时,伤侧胸腔与外界压力平衡,肺内气体不能顺利完全呼出,残气量增加,进一步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
(二)纵隔扑动相关表现
1.纵隔位置变化:由于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吸气时健侧胸腔负压增大,纵隔向健侧移位;呼气时,健侧胸腔负压减小,两侧胸腔压力差减小,纵隔又向伤侧移动。这种纵隔随呼吸来回摆动的现象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会影响大血管的回流,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引起循环功能障碍。例如,纵隔扑动时,心脏大血管受到牵拉和挤压,影响心脏的正常充盈和射血,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
二、肺通气与换气功能相关表现
(一)肺通气障碍
1.有效通气量减少:开放性气胸时,伤侧肺萎陷,通气面积减小,同时纵隔扑动也会干扰肺的正常通气运动,导致有效通气量减少。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浅快等。例如,通过肺功能监测可以发现,开放性气胸患者的肺活量、潮气量等指标均明显降低,提示肺通气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气体分布不均匀以及血流灌注异常,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仍正常,使得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就回流到左心,引起低氧血症。患者可出现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例如,血气分析检查会发现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也可能有相应变化,但主要以低氧血症较为突出。
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相关表现
(一)心输出量减少
1.回心血量受阻:纵隔扑动使心脏大血管位置频繁改变,影响心脏的正常充盈,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降低,可表现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由于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更快出现休克表现;而成年人相对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但严重时也会出现循环衰竭。
2.心脏受压与移位:开放性气胸导致胸腔内压力变化,可能使心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和移位,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这种心脏位置的改变会干扰心脏的节律和泵血功能,加重循环系统的紊乱。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表现
(一)儿童患者
1.呼吸与循环系统反应更敏感:儿童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开放性气胸时,肺通气和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更为突出。例如,儿童可能更快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显著增快,同时循环衰竭的表现也会更早出现,如面色苍白、肢端发绀等。这是因为儿童的肺顺应性较低,肺组织更容易受外界压力影响而萎陷,且心脏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回心血量减少对心功能的影响更为迅速。
2.纵隔扑动的影响更显著:儿童的纵隔组织相对疏松,纵隔扑动对纵隔内大血管和心脏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成年患者
1.代偿能力相对较强:成年人的肺组织和循环系统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在开放性气胸早期,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一定的通气和循环功能。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代偿能力逐渐耗尽,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等表现。例如,成年人在受伤初期可能仍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活动,但随着气胸的加重,会逐渐感到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
2.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果成年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开放性气胸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使肺通气和循环功能障碍更加严重。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进行治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