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是因腰椎管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致管径变小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发症状的疾病,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临床表现有神经受压相关症状及腰部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等)。
一、腰椎管狭窄的定义
腰椎管狭窄是指因腰椎管的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导致椎管管径变小,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从解剖结构来说,腰椎管包含中央椎管以及两侧的神经根管等部分,当这些部位的空间受到挤压时,就可能引发腰椎管狭窄。
二、病因分类及相关因素
1.先天性腰椎管狭窄
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椎管发育异常,导致椎管本身较正常人群狭窄。例如部分人群先天性椎管矢状径短小,随着年龄增长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神经受压相关症状。在儿童时期可能因发育特点而未表现出症状,但到了成年后,由于脊柱的退变等因素,就可能引发腰椎管狭窄相关的临床问题。
2.后天性腰椎管狭窄
退变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突出、纤维环膨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增厚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椎管内空间逐渐变小。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腰椎退变较为常见,是后天性腰椎管狭窄的重要诱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会加速腰椎的退变,增加后天性腰椎管狭窄的发生风险。
创伤因素:腰部受到急性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腰椎骨折、脱位等,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引起椎管内结构异常,进而导致腰椎管狭窄。例如腰部骨折后,如果复位不良或者愈合过程中出现异常增生等情况,就可能压迫神经组织。
医源性因素:腰椎手术后,如腰椎融合术等,可能因手术部位的瘢痕形成、骨质增生等原因导致椎管狭窄。比如一些患者在腰椎手术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形成过多的瘢痕组织,占据了椎管内空间,从而引发腰椎管狭窄。
三、临床表现
1.神经受压相关症状
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这是因为行走时椎管内神经组织缺血加重,而休息时神经缺血状况改善。例如患者步行数百米后就出现下肢不适,休息后可缓解,再行走又会复发。这种症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但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与腰椎退变导致椎管狭窄,行走时神经受压加重有关。
下肢麻木、疼痛: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的麻木、酸痛、刺痛等,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小腿等部位。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神经修复能力较弱,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恢复较慢。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下肢神经受压后症状可能会因劳累而加重。
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需要及时处理。中老年人群如果出现大小便异常等情况,应高度警惕腰椎管狭窄导致马尾神经受压的可能。
2.腰部症状
部分患者有下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表现为酸痛、胀痛等。疼痛可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腰部症状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久坐久站的人群腰部疼痛可能更频繁。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形态、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情况等。通过X线片可以初步判断腰椎的退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椎管狭窄的间接征象,如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X线表现会有所不同,老年人的骨质增生等退变表现通常更为明显。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的横截面积、骨赘的位置、黄韧带增厚情况等,对于诊断腰椎管狭窄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椎管内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是否有骨性狭窄等情况。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合理安排检查的频率和方式。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脊髓、神经受压的情况以及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通过MRI可以直观地看到神经组织是否受到压迫以及压迫的程度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MRI检查相对更安全,且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
2.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以判断神经根是否受压。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体格检查时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医生会根据专业的检查流程来判断是否存在腰椎管狭窄相关的神经受压体征。例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可能提示神经根受压,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