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受自身、环境、生活方式及其他等多因素影响,自身因素包括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营养状况不佳、先天疾病;环境因素有居住拥挤、空气污染、气候多变;生活方式因素涉及缺乏锻炼、作息不规律;其他因素包含被动吸烟、医疗上滥用或过早停用药物等。
一、自身因素
(一)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对于儿童来说,免疫系统尚在不断发育成熟过程中,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水平相对较低,免疫细胞功能也不够完善,导致机体抵御呼吸道病原体的能力较弱,容易反复遭受病毒、细菌等感染引发呼吸道感染。例如,有研究显示,6个月-2岁的婴幼儿体内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相对较差,对呼吸道常见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不如年长儿。
(二)营养状况不佳
1.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构成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重要原料,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抗体的合成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比如严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儿童,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呼吸道黏膜上皮的完整性,使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维生素C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缺乏时会影响白细胞的功能等。例如,有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儿童,因为维生素D不仅参与钙磷代谢,还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可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等的功能。
(三)先天疾病因素
一些儿童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抵御呼吸道病原体;还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等,会影响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使儿童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二、环境因素
(一)居住环境拥挤
如果家庭居住环境狭窄、人员居住密集,空气流通差,呼吸道病原体容易在空气中传播,增加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例如在一些流动人口聚居的狭小居住空间内,儿童接触呼吸道病原体的机会增多。
(二)空气污染
1.室外空气污染:大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会刺激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PM2.5浓度较高环境中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作频率比在空气质量良好环境中的儿童高。
2.室内空气污染:室内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另外,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也可能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几率。
(三)气候因素
季节变化时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改变也可能影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例如冬季气温较低,儿童户外活动减少,室内聚集,呼吸道病原体更容易传播;春秋季气温多变,儿童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因着凉等原因导致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感染。
三、生活方式因素
(一)缺乏体育锻炼
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儿童,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血液循环不畅,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功能减弱,不能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使得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加。比如一些长期久坐、很少进行户外活动的儿童,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更高。
(二)作息不规律
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机体的免疫调节失衡。例如,儿童如果经常熬夜,会使体内的免疫因子分泌紊乱,影响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降低机体对呼吸道病原体的抵御能力。
四、其他因素
(一)被动吸烟
儿童被动吸入烟草烟雾后,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会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使呼吸道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的侵袭。有数据显示,与不接触二手烟的儿童相比,经常接触二手烟的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出数倍。
(二)医疗因素
1.滥用抗生素: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时,如果不恰当、不规范地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呼吸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条件致病菌滋生,反而容易引发反复感染。例如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影响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间接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过早停用药物:在呼吸道感染治疗过程中,如果家长过早自行停止给儿童用药,导致感染没有完全控制,病原体残留,容易引起感染复发,进而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