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孩子嗓子发声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可通过行为疗法(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环境调整(减少刺激因素)进行非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不佳可考虑医疗干预,日常护理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加重症状食物,保证充足睡眠、规律生活。
一、明确抽动症嗓子发声的可能原因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孩子嗓子不由自主发出响声可能是抽动症的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表现。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比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参与了抽动症状的产生。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行为疗法
1.习惯逆转训练
对于儿童抽动症嗓子发声的情况,习惯逆转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抽动行为并尝试用替代行为来对抗。例如,当孩子有嗓子发声的抽动倾向时,引导孩子做一些相反的、可以控制的动作,如深呼吸等。这种训练需要家长和孩子积极配合,通过反复练习,让孩子逐渐掌握控制抽动的方法。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训练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引导和示范,而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参与训练过程。
2.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慢慢地呼气,感受腹部的收缩。每天可以进行几次这样的放松训练,每次几分钟。对于患有抽动症的孩子来说,紧张焦虑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状,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嗓子发声等抽动症状。不同年龄的孩子放松训练的指导方式不同,比如幼儿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引导其进行深呼吸放松,而学龄儿童可以更自主地按照指导进行训练。
(二)环境调整
1.减少刺激因素
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避免孩子接触过多的电视、电脑游戏等可能引起兴奋的电子设备,因为过度的视觉刺激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在学校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情况,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学业压力和精神刺激,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家庭和学校环境的调整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对于低龄儿童,家庭环境的营造更为关键,而对于学龄儿童,学校环境的调整也不容忽视。
三、医疗干预相关情况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虑医疗干预,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一般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药物。例如,一些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可能会被考虑使用,但药物治疗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判断。在医疗干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在考虑药物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优先尝试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无效且病情需要时才会权衡利弊后使用药物。
四、日常护理要点
(一)饮食方面
1.营养均衡
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菠菜、胡萝卜等)、水果(苹果、橙子等)、瘦肉、鱼类等。避免孩子食用过多含有添加剂、防腐剂的食品,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加重抽动症状。不同年龄的孩子饮食需求不同,比如幼儿需要保证奶量的摄入以及多样化的辅食添加,学龄儿童则要注意三餐的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全面。
2.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
一些研究表明,孩子食用过多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状,所以要限制孩子对咖啡、巧克力等的摄入。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根据其饮食习惯来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入,比如对于幼儿要避免提供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学龄儿童要引导其自觉减少这类食物的食用。
(二)生活作息
1.保证充足睡眠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幼儿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2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和恢复,对于缓解抽动症状有一定的帮助。不同年龄的孩子睡眠时间要求不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其作息时间,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舒适的温度和光线等。
2.规律生活
让孩子的生活尽量规律,包括按时起床、进餐、活动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建立稳定的生物钟,对抽动症状的控制有积极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规律生活的培养方式不同,比如对于低龄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其遵循规律的生活节奏,而学龄儿童可以逐步培养其自主遵守作息规律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