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癌是发生在口咽部位(包括舌根、扁桃体等区域)的恶性肿瘤,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病毒感染(高危型HPV-16型)有关,临床表现有局部肿块、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CT、MRI)和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分期等有关,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病因
年龄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细胞容易发生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燃烧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长期吸烟会损伤口咽部位的黏膜,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增加口咽癌发生几率。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口咽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数倍。
饮酒:酒精会刺激口咽黏膜,使其处于充血状态,长期大量饮酒会削弱口腔和咽部的防御机制,同时酒精还可能作为溶剂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与吸烟有协同致癌作用,显著增加口咽癌发病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缺乏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摄入,会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引发细胞损伤和癌变。例如,维生素A缺乏可能影响黏膜上皮的正常分化和修复,增加口咽癌发生可能性。
病毒感染因素: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口咽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HPV-16型。HPV可通过感染口咽上皮细胞,整合其病毒基因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癌变。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肿块:患者可在口咽部摸到肿块,如扁桃体区、舌根等部位出现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且肿块可能会逐渐增大。
疼痛:早期可能仅有轻微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可放射至耳部,影响患者进食和吞咽。
吞咽困难:肿瘤增大或侵犯周围组织时,会导致吞咽时感到梗阻、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声音嘶哑:如果肿瘤侵犯喉部或压迫喉返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
颈部淋巴结肿大:约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出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口咽部的外观、有无肿块、溃疡等情况,并触摸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质地等。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口咽癌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在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口咽癌侵犯深部组织的评估。
病理检查:是确诊口咽癌的金标准。通过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侵犯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部分喉切除术、全喉切除术、咽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对于早期口咽癌,可通过局部切除手术保留器官的部分功能;对于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更大范围的切除,但会对患者的吞咽、发声等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术后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放射治疗:包括单纯放疗和放疗联合手术、化疗的综合治疗。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患者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放疗可能会引起口腔黏膜反应、吞咽困难、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化疗:多用于晚期口咽癌的综合治疗,可作为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作为术后的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化疗药物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化疗方案,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预后及随访
预后:口咽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早期口咽癌经过积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口咽癌预后相对较差。例如,早期扁桃体癌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70%-80%左右,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则明显降低。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治疗结束后的前2年每3-4个月随访一次,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心理支持等综合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