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属肠道传染病,有发热、腹痛、腹泻等典型表现,通过粪便培养等诊断,用抗生素等治疗;小儿腹泻病因复杂,有腹泻等表现,通过粪便常规等诊断,非感染性腹泻调整饮食等,感染性腹泻对症或用抗生素治疗,且两类小儿在不同情况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区别
小儿痢疾
定义: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属于肠道传染病范畴。
病因:主要是感染痢疾杆菌,痢疾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侵犯肠黏膜,引起炎症、溃疡等病变。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痢疾杆菌,比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接触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水或物品后容易发病。
小儿腹泻
定义: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病因: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除痢疾杆菌外的其他致病性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肠道;非感染性因素可由饮食因素引起,如饮食不当,摄入过多不易消化的食物,或食物过敏等,也可由气候因素导致,如腹部受凉使肠道蠕动增加,或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等。
二、临床表现区别
小儿痢疾
典型表现:通常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即频繁有排便感,但每次排便量少)。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腹痛位于左下腹,腹泻频繁,起初可为稀便,后很快转为黏液脓血便,大便性状典型,量相对较少。
不同年龄表现差异:婴幼儿痢疾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呕吐相对更明显,腹泻次数多,但黏液脓血便可能不突出,容易被忽视,需仔细观察。
小儿腹泻
一般表现:主要是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一般无脓血便(感染性腹泻中某些病毒感染可能有稀水便,但无脓血)。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感染性腹泻多有发热,且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发热程度等表现有差异,如轮状病毒肠炎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呕吐等。
三、诊断区别
小儿痢疾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脓细胞,粪便培养可找到痢疾杆菌是确诊的关键依据。通过采集患儿粪便样本进行培养,若培养出痢疾杆菌,即可明确诊断为痢疾。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小儿腹泻
粪便常规检查:感染性腹泻可发现相应的病原体相关表现,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粪便中可能无明显白细胞,细菌感染性腹泻可见白细胞等;非感染性腹泻粪便常规多无明显异常。
病原学检查:根据情况进行病毒检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细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因,如怀疑寄生虫感染则进行相关寄生虫检查等。血常规对于判断感染性腹泻的感染类型及程度有一定帮助,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等改变。
四、治疗原则区别(仅提及疾病名称,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
小儿痢疾
抗感染治疗:根据痢疾杆菌药敏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小儿用药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对症支持治疗: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发热给予相应的退热对症处理,腹痛明显者可适当采取缓解腹痛的措施等。
小儿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调整饮食,如对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不易消化食物等,同时注意腹部保暖等对症支持,一般通过调整后多可逐渐缓解。
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性腹泻多为自限性,主要也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等;细菌感染性腹泻则根据情况选用合适抗生素抗感染,同样需考虑小儿特点合理用药,同时进行补液等对症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痢疾
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更不成熟,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及大便性状等,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引起心衰等并发症。
年长儿:要注意其饮食卫生教育,防止再次感染,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要按疗程用药,避免过早停药导致痢疾复发或转为慢性。
小儿腹泻
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更不完善,发生腹泻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补液时要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成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电解质情况,饮食调整要更加谨慎,可根据情况给予少量多次喂养易消化的食物。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发生腹泻时,补液等治疗需更加小心,因为腹泻导致的脱水等情况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要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