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经常胃痛可能由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器质性疾病(胃炎、胃溃疡及其他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特殊因素(食物过敏、精神心理因素)引发,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出现胃痛时需特别关注并及时就医。
一、功能性胃肠病引发的小孩经常胃痛
1.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童胃痛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若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或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糖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胃肠蠕动不协调,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症状。研究显示,约30%~40%的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对于此类患儿,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规律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2.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儿童也可发病。其病因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儿童在面临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变化等情况时,精神紧张,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失调,引起腹痛。腹痛部位多不固定,可在脐周或下腹部,排便或排气后症状可缓解。治疗上,除调整饮食外,还需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二、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小孩经常胃痛
1.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儿童胃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冷、过热、辛辣食物)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儿童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感染后可在胃黏膜定植,产生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炎症反应。患儿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需进行根除治疗,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但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深层黏膜缺损,儿童胃溃疡相对较少见,但病情可能较严重。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应激因素等有关。儿童胃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或烧灼样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治疗胃溃疡需根据病因进行,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停用相关药物等,同时可使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
3.其他器质性疾病:一些其他器质性疾病也可导致小孩经常胃痛,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胆囊炎和胆石症多因胆汁淤积、细菌感染等引起,疼痛多位于右上腹,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胰腺炎可由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病毒感染等引起,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左上腹部,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可向腰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对于这些疾病,需通过腹部超声、CT等检查明确诊断,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特殊因素引起的小孩经常胃痛
1.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儿童常见的免疫反应异常,某些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进入体内后,可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食物过敏引起的胃痛通常在进食过敏食物后短时间内出现,停止食用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对于食物过敏的患儿,需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食物,避免再次食用。
2.精神心理因素:儿童的精神心理状态对胃肠功能也有影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痛。例如,有些儿童在学校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出现胃痛症状。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需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四、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低龄儿童:低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表达能力有限,胃痛时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如出现频繁呕吐、腹胀、便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避免给低龄儿童食用过硬、过小、易引起窒息的食物,防止因食物误吸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的儿童,胃痛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或因基础疾病影响胃肠功能。这类儿童在出现胃痛症状时,需及时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



